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0篇 |
免费 | 1119篇 |
国内免费 | 2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49篇 |
大气科学 | 309篇 |
地球物理 | 681篇 |
地质学 | 1488篇 |
海洋学 | 331篇 |
天文学 | 186篇 |
综合类 | 437篇 |
自然地理 | 2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21篇 |
2021年 | 227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225篇 |
2018年 | 170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358篇 |
2013年 | 281篇 |
2012年 | 322篇 |
2011年 | 302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247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211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124篇 |
1990年 | 106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7篇 |
1974年 | 4篇 |
1961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影响解译的过程大致如下:1、对已收集到的卫片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概况。2、对典型和疑难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建立判读标志,以点带面进行全面的解译,发现问题再经实地调查后解决,全面解译完毕后,还需抽样检核,以保证解译的精度。 相似文献
82.
介绍了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编制立体构造图,利用ICPS-Ⅲ型微机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TM图像进行有效处理,建立多元信息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3.
利用遥感手段进行地灾灾害编图的初步讨论—以印江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向地貌、逆向地貌,岩层倾角等值线,软质岩类区、硬质岩类区、软硬叠覆带分别代表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貌因素、构造因素、地层因素等编制区域地质灾害图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较准确地反映出地质灾害发育的内在规律。遥感手段的应用使得编图更加经济、准确、快捷、方便。 相似文献
84.
本文在编写《中国近代地图志》天文图篇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天学家在创立“浑天说”,制造观象仪,实施天文观测和天文大地测量,制作天文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始于战国时期“石申夫”编制的第一个恒星表,汉代“张衡”创建的“浑天说”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唐代“张遂”首次完成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元代郭守敬完成27个点的纬度“四海测验”与“水准测量”等,以及迄今发现的《战国前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西汉壁画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过洋牵星图》、《恒星屏障图》和《赤道南北两侧总星图》等均为同时代世界首创古天文图,并以科学的天文图制作方法,展示出中国古地图大家庭中的佼佼者风范,在中国传统地图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5.
北京市有机氯农药填图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个样/km2的密度、1个分析组合样/16km2的方法,对北京市784km2范围内的土壤、大气干湿沉降物、大气颗粒物中HCH、DDT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有机氯农药填图.查明2000年北京市地表土壤HCH和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11.83ng/g、108.99±301.90ng/g.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平均含量分别为10.09±9.60ng/g、12.99±13.51ng/g,HCH和DDT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996.57±939.96g/a·km2、1291.53±1342.28g/a·km2.2006年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CH含量分别为0.294±0.205ng/m3和0.217±0.137ng/m3,DD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37±1.301ng/m3和0.522±0.773ng/m3,显著高于2002-2003年度大气颗粒物中HCH(PM100.01786ng/m3,PM250.01731ng/m3)和DDT(PM100.01672ng/m3,PM2.50.02353ng/m3)的含量,表明北京市或周边地区仍在使用含HCH和DDT化学成分的农药.以2000年北京地表土壤和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含量为基础,对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时空演变的预测显示,即使干湿沉降物中HCH和DDT的沉降通量每年以5%的速率递减,到2020年土壤中HCH和DDT的环境质量仍不能显著改善,而控制和削减北京及周边地区含HCH和DDT成分农药的使用将是改善北京地表土壤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6.
87.
88.
利用GPS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观测值监测土壤湿度的精度直接受多径干涉相位与土壤湿度间的关系模型影响。传统方法基于线性模型,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排除特例提高普适性,但未合理考虑坡度、植被及天气等因素。基于上述因素短期变化可忽略的假设,引入时间窗口,采用自相关分析确定窗口长度,利用窗口内样本动态线性回归构建预测和插值模型反演土壤湿度。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窗口后,预测、插值误差分别下降17.4%和54.6%,相关系数上升16.2%和32.9%。插值模型利用了待估时刻之后的观测量,精度更高;预测模型精度略低,但更适于实时应用。同时,残差极大值与土壤湿度的上升之间显著相关。预测残差较土壤湿度具有极大值更小、时刻略微提前的时域特征。 相似文献
89.
90.
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制图中,如何充分利用卫星象片所具有的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等特点,是地图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地学和农学等部门应用卫片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系列制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地图工作者进行农业地图的编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