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In the design of any floating or fixed marine structure, it is vital to test mode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involved. A relatively inexpensive method, compared to physical model testing, of achieving this is to numerically model the structure and the wave conditions in a numerical wave tank. In this paper, a methodology for accurately replicating measured ocean waves in a numerical model at full scale is detailed. A Fourier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record allows the wave to be defined as a summation of linear waves and, therefore, Airy's linear wave theory may be used to input the wave elevation and associated water particle velocities. Furthermore, a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o display the ability of the model to accurately predict wave–structure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individual measured waves, which are recorded at the Atlantic marine energy test site, off the west coast of Ireland, is also presente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to replicate the measured waves and perform wave–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found to be very high. Additionally, the absolute water particle velocity profile below the wave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 is compared to a filtered analytical approximation of the measured wave at a number of time-steps and is in very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642.
利用1961—2017年广西9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定义广西区域性暴雨,采用线性趋势计算、低通滤波等方法,统计分析了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发生频率较高,全年各月均可有区域性暴雨过程出现,5—8月为多发期,出现次数占全年总数的74.2%;持续天数在5 d以上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6—8月,以6月最多。近57 a,广西年及秋季区域性暴雨过程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偏多、强度偏强,暴雨范围在30站以上的过程明显增多;近10 a秋季过程频次偏多、强度偏强特征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43.
Based on the linear potential flow theory and matching eigen-function expansion technique, an analy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hydrodynamics of two-dimensional dual-pontoon floating breakwaters that also work as oscillating buoy wave energy converters (referred to as the integrated system hereafter). The pontoons are constrained to heave motion independently and the linear power take-off damping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bsorbed power. The proposed model is verified by using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e effects of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n the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including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nd CWR (capture width ratio,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absorbed wave power to the incident wave power in the device width).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heave motion and the spacing of the two pontoons are th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dual-pontoon breakwater and those of the single-pontoon breakwater 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frequency range (for condition of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KT < 0.5 and the total capture width ratio ηtotal > 20%) of the dual-pontoon system is broad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pontoon system with the same total volume. For the two-pontoon system, the effective frequency range can be broadened by decreasing the draft of the front pontoon within certain range.  相似文献   
644.
根据辽宁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应用距离权重反比插值法实现了降水的空间扩展;以扩展后的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SCS水文模型建立了辽宁积涝预警系统,并在2005年8月一次强降水过程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积涝预警系统能很好地模拟由于强降水而造成的积涝情况,模拟的积水范围和深度与实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45.
夏季中国中东部不同历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1961~2012年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中国中东部不同历时降水的主要气候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形成机理奠定基础。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事件的平均历时由南向北呈"短—长—短"分布型,华南和北方地区以6 h以下的短历时降水为主;而中部地区(28°N~37°N)6 h以上长历时降水占总降水量60%以上。随着降水历时的增加,小雨事件(0.1~1.0 mm/h)的发生概率降低,中雨事件(1.1~10.0 mm/h)的发生概率升高;大雨、暴雨事件(10.0 mm/h)更易出现在35°N以南历时偏短的降水事件中。1961~2012年,中国中东部总降水量呈"南升北降"的趋势分布,夏季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强度、时数和事件数均呈上升趋势;而北方地区降水时数和事件数显著减少,不过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中东部降水历时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我国长江与黄河之间的中部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同时,该地区短历时(1~6 h)降水无显著的年代际转折,长历时(6 h)降水的年代际增加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南方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增多则是长、短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超过6 h降水的影响范围更广,且影响中心较短历时降水偏北。  相似文献   
646.
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像元水平上植被或其他端元(影像中的地物)的相对百分比,但是目前该技术在多光谱宽波段影像数据应用中,由于波段数量、波段宽度等的限制,估算精度离定量研究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线性光谱分离方法,该方法在对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基础上进行分离,一方面同类土地覆盖类型内同种地物的光谱变异相对较小,更有利于端元选取;另一方面,分影像的地物种类数量明显少于整幅影像,更容易满足模型的适用条件,从而突破了波段数量限制,同时使地物光谱分离更具针对性,经过验证,该方法较传统分离方法相比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精度可提高6.4%,用该方法实现了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定量反演并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47.
对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而言,差分传播相移(φDP)数据质量是影响雷达应用的关键因素,需要开展其数据的质量控制。首先利用相关系数(ρHV),差分反射率(ZDR)纹理和差分传播相移纹理特征信息剔除非气象回波,然后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线性规划来开展差分传播相移的数据质量控制。比较分析了雷达原始差分传播相移数据经过3、5、7点不同平滑点数对线性规划结果的影响,分析数据表明不同平滑点数对线性规划结果几乎无影响。将线性规划方法应用到北京组网的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差分传播相移数据质量控制上,结果表明,差分传播相移经过线性规划后,可以有效提升其数据质量,表现在:(1)差分传播相移具有累积递增属性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的非负属性,与差分传播相移和差分传播相移率应该具备的物理属性一致;(2)可以有效剔除因冰雹等大粒子产生的后向差分传播相移(δ)对差分传播相移的影响,提升其计算差分传播相移率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48.
基于格点统计插值分析系统(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GSI),利用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简称PF)方法对卫星红外辐射率资料进行了云覆盖、云高等三维云图产品的反演研究。选取了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卫星GOES(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Imager辐射率资料进行了云反演试验,初步评估了PF云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与多元极小残差(Multivariate and Minimum Residual,简称MMR)云反演方法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反演得到的云覆盖和云顶气压与NASA基于CO2切片法反演得到的GOES云产品一致性较高。PF和MMR方法反演产品的优点是云图信息是三维分布的,相对于NASA提供的GOES云产品能提供更全方位立体的云信息。MMR方法需要利用一维变分逐步拟合观测来反演三维云图产品;PF方法采用不同模式垂直层的云覆盖比例作为不同粒子来近似后验概率分布,计算效率大大提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扰动粒子”的粒子滤波云反演方法,结果表明:在滤波过程中采用足够多的粒子样本(样本数量约为250)可以改进后验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有效地避免了粒子发散问题,改善了云反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9.
副热带高压对登陆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该系统与台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已成为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选取1997年第11号台风"温妮"为研究个例,通过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再现了该台风登陆后经历初期减弱、变性及变性后再次发展的演变过程.采用Davis等提出的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模式积分初始时刻台风东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强度副热带高压系统对台风陆上维持、变性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加强加快了台风中心的北移速度,冷空气提前下沉入侵台风中心,加快台风的变性,配合暖气团的强迫抬升激发强烈的对流层中高层锋生,台风变性后冉次加强幅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台风中心上空高空形势,而后者与台风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50.
李竹南 《吉林地质》1991,10(1):1-12
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第四系更新统(Q_1)由玄武岩和碎屑岩互层组成。下更新统玄武岩是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广而平坦的侵蚀面上形成的台地型玄武岩。朝鲜北部及其邻区的地形构造是通过下更新统沉积以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朝鲜下更新统和上更新统中的沉积矿产(特别是砂金矿床)普查、开发远景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