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针对全球范围内WGS-84与PZ-90坐标系转换参数不统一问题,结合中国区域GPS全球IGS永久跟踪站坐标,探讨并研究了适合中国的转换参数,对GPS/GLONASS组合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Basement rocks that occur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Kitakami Terrane in Japan consist of Ordovician ultramafic rocks (Hayachine ultramafic complex), gneissose amphibolite (Kuromoriyama amphibolite), and mafic rocks (Kagura igneous rocks, KIR). The KIR are composed of metagabbro, metadolerite, metabasalt, and minor felsic–intermediate dikes. Although the KIR contain green hornblende due to metamorphism of greenschist to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they rarely retain primary brown hornblende. Approximately 30% of the metabasalt shows porphyritic textures, with phenocrysts of saussuritized plagioclase and/or altered mafic minerals. The geochemistry of the common metadolerite and metabasalt of the KIR shows a tholeiite trend, a low TiO2 content, and high Th/Nb and Ti/V ratios. The KIR are therefore indicative of a supra‐subduction zone tectonic setting, which implies a backarc origin (as also indicated by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KIR resemble those of the backarc‐basin basalt of the Japan and Yamato basins in the Japan Sea. We propose that the KIR formed during backarc spreading from the Ordovician to Early Silurian. This view is supported by the geochemical data,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Hayachine ultramafic rocks, and the provenance of clastics within Silurian sedimentary rocks.  相似文献   
43.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的汇聚在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地区造成了强烈的陆内变形,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构造地貌。文章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观察与测量,对帕米尔东北缘的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认识: 1)在英吉沙地区,通过测量地貌变形面计算出英吉沙背斜隆起高度约为230m,并利用面积平衡法估算出英吉沙背斜的最小构造缩短量约为110m,参考前人的年代学数据计算出英吉沙背斜在中更新世以来的最低隆升速率约为0.23mm/a,最小构造缩短速率约为0.11mm/a; 2)在帕米尔前缘,乌泊尔断裂为一条伴随右旋走滑分量的逆冲断裂,该断裂的右旋走滑作用错断了古近纪地层及流过断裂的河流,通过测量单次地震造成的水系错断量并参考前人研究的该地区大震复发周期约为1000年,估算出该断裂的平均走滑速率为 4.0~6.8mm/a,并推测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大约在 2.2~3.0Ma以前; 3)对喀什地区构造地貌特征的观察与研究表明,明尧勒-喀什背斜和阿图什-踏浪河背斜可能分别为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山山前冲断带和西南天山山前冲断带的前缘,该地区以西,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山和西南天山两大构造系统已经发生了碰撞和拼贴。  相似文献   
44.
BZ油田沙河街组低渗储层埋藏深、钻井少、地震资料品质差、相带变化快,储层展布特征认识不清,直接制约油田开发调整及滚动挖潜.针对这一难点,在储层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基础上,结合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分析,探讨了 90°相位转换技术在BZ油田沙二段低渗储层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BZ油田沙二段1-4小层砂层组厚度与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45.
王予  薛林福  彭冲  马燕妮 《世界地质》2016,35(2):387-394
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0 m,在下辽河盆地埋深最大;埋深较浅的地区主要位于本溪市以南地区。推测在田师付镇和平顶山镇以南可能存在隐伏铁矿。  相似文献   
46.
汪海燕 《世界地质》2016,35(3):801-808
为了找出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致密油分布的控制因素,通过精细的沉积解剖特征研究,认为齐家地区高三、高四油层组沉积相为浅水三角洲相,由北向南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基准面下降期间伴随多次小规模的湖进造成三角洲外前缘与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内前缘前端与三角洲外前缘泥岩呈多期迭加分布,给源内致密油提供了源储匹配的前提。其次,分析了沉积相对致密储层、优质生油层及两者匹配关系这"三大条件"的控制作用,指出齐家地区存在两种致密油藏:三角洲内前缘前端远砂坝致密油藏和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致密油藏。通过比较"三大条件"的优劣程度,认为前者储层条件、烃源岩条件及源储匹配较好,是本区最重要的致密油藏类型。最后指出齐家南部外前缘前端远砂坝微相是下一步致密油勘探的最有利微相。  相似文献   
47.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Hsp90基因cDNA全长为2568bp,开放阅读框为2155bp,编码718个氨基酸残基,Hsp90蛋白中存在GxxGxG、LxxLL模块(亮氨酸拉链)和C末端的MEEVD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Hsp90基因与日本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85%,与其它甲壳纲物种的同源性保持在79%及以上。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Hsp90基因与剑水蚤、日本沼虾、红螯相手蟹等甲壳纲的亲缘关系最近。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了Hsp90mRNA在蚤状溞不同生殖状态下的表达水平:Hsp90 mRNA在两性溞(带冬卵)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孤雌溞(带夏卵)(P0.05),且在冬卵中的表达量最低。推测Hsp90可能参与了蚤状溞的生殖转化调控。Hsp90 mRNA在雄溞中的表达量是孤雌溞的2.4倍,说明Hsp90可能参与了精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8.
针对渤中探区Q构造新近系近十年探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借鉴周边成熟油田浅层岩性勘探的思路,以地质认识为指导,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岩性圈闭刻画为核心,综合运用地层切片、地震属性分析、90度相移及低幅度构造变速成图等多项地球物理技术,对新近系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岩性圈闭进行精细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地层切片结合地震属性技术有效识别砂体平面展布特征,90度相移技术辅助完成砂体精细刻画,低幅度构造变速成图技术真实反映砂体构造特征.通过多项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相继发现了Qa、Qb/c及Qd等一系列浅层岩性含油气构造,掀起了渤海海域浅层岩性勘探的热潮,同时也对相似地质背景探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A three-component decomposition is applied to global analysis data to show the existence of a beta gyre, which causes Tropical Cyclone (TC) to drift from a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steering current. Analyses from the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DAPS) of the Kore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MA), the Global Forecast System (GFS) of NCEP, and the Navy Oper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Prediction System (NOGAP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ta gyre obtained in our anal...  相似文献   
50.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县擂鼓地区出露了一条擂鼓同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位于映秀-北川断裂的中北段,其北东起于擂鼓镇柳林村北部,南西止于石岩村南部,以脆性破裂为特征,分别由3条呈北北东、北西西、北北东走向的地表破裂组成,延伸长度约4~5km,并切割了多种地貌单元,其平均垂直断距为1.5m,平均水平断距为1.4m,垂直与水平断距之比为1.07∶1。通过对该地表破裂带野外测量数据、几何展布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表明: 擂鼓断裂是出露于擂鼓地区的捩断层,具有捩断层的基本特性;其主要特征包括:1)擂鼓断裂的形成是由于在汶川地震中其东西两侧逆冲块体之间的差异性运动而引起; 2)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与映秀-北川主干断裂近垂直相交;3)断面倾角较陡,为高角度断面的逆断层,具有逆冲兼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