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8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测绘学   943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879篇
地质学   685篇
海洋学   221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6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91.
基于2009年1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圈地区发生的8 061个地震事件的23 293条P波初动极性数据,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首都圈地区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在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得到的单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搜集到的已有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运用线性反演法对首都圈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研究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正断型次之,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位大都为ENE向和近EW向,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仅有个别地震的P轴方位为NNW向;② 首都圈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西部的ENE向至东部的近EW向呈现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类型整体上为走滑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③ 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较认为:京西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是相对稳定的,最大主应力轴未呈明显改变;唐山地区和北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轴)在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可能发生了变化,唐山地震后一年至今(1977—2017年)是否发生变化,依据现有的计算结果尚不得而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92.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滑动角-4°,最佳矩心位置为30.590°N、83.784°E,最佳质心深度为6km,矩震级MW4.6。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为主的事件,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本文还应用CSPS初动扫描法,利用P波初动资料和近震波形联合约束反演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与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联合少量台站的的三分量波形数据,能够定量地判断最佳震源机制解,降低了P波初动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也约束了由于少量台站参与全波形反演引起的解的不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93.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相似文献   
894.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还求解了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2010—2016年间28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得到的小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应力轴与最小应力轴均为水平方向,其中最大应力轴方向为NWW方向,最小应力轴方向为SSW方向。  相似文献   
895.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走向为近EW向的逆冲型地震,矩震级为MW4.1,最佳震源深度为1—2 km。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震害、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和地质剖面图等资料,分析认为在区域应力集中加载作用下,震源区沉积盖层内部的软弱地层产生挤压变形,导致地层内斜交的裂隙发生切层失稳滑动,从而诱发了垫江MS4.4地震,同时排除了震源区NE走向的黄钦垭口地表断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   相似文献   
896.
尹欣欣  李少华  邹小波  刘旭宙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065-1076,1084
利用区域测震台网的地震波形及震相数据基于CAP方法反演北纬26°~42°,东经90°~110°内的270个MS>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GCMT目录和一些前人研究结果中该区域的共759个震源机制解数据,运用SATSI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将研究区域按1°×1°网格化后得到了154个局部应力场分布结果,从结果上看,整个青藏高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大致表现为顺时针且向右的旋转方式。该结果反映了青藏高原块体向NE和NNE挤压的过程中,分别在其北部和东部受到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两个坚硬块体的阻挡,造成青藏块体增厚,块体之间物质的侧向流动。对研究区域应力型因子R值的研究显示青海祁连、甘东南区域、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等沿青藏高原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以及鄂尔多斯块体交界处相对应力值偏大,与近年来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成正比。本文研究结果对比其他应力场研究结果、GPS研究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孕震机理、活动构造以及地震趋势判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7.
中国低变质烟煤储量丰富,中低温热解是低变质烟煤极佳的利用方式,介绍了煤热解、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煤热解的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了煤热解机理的发展及热解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现阶段实现了对煤热解过程的定量描述,对煤热解过程中的二次反应认识也得到了一定的细化,继续加大煤热解的基础研究将为中国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指出方向,实现煤的定向热解和产物调控,更好地指导工业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98.
为解决传统最小二乘模糊度去相关算法(least-square ambiguity decorrelation adjustment, LAMBDA)中LDLT分解的对角矩阵D、下三角矩阵L及其转置矩阵LT计算过程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提出M-Cholesky分解法。该方法利用四角规则法,逐步消元计算合成矩阵各元素,每次消元计算中最多只用到3个元素,可减少存储空间、提高计算效率。仿真与实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Cholesky分解法,M-Cholesky分解法求解GNSS整周模糊度的计算效率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899.
以结构性较强的天然饱和软黏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沉积作用对其自重应力的影响,以及压缩性和渗透性的非线性变化,推导了任意加载条件下结构性土一维大应变固结控制方程,并采用半解析的方法对方程进行求解计算。再将其退化为无结构性的饱和软黏土固结解,与已有的大应变固结解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解的正确性。最后将该半解析解计算结果与小应变固结理论解、不考虑结构性的固结理论解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应变固结理论的沉降计算值大于小应变固结理论的计算值,且二者的差值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当考虑土体的结构性时,地表沉降计算值小于不考虑土体结构性的沉降计算值。  相似文献   
900.
本文利用弯曲扭转拓扑映射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如下结果:若a(t),b(t)是连续的T-周期函数,则小阻尼Duffing型方程x″+εx′+a(t)f(x)+b(t)g(x)=0至少存在四个调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