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21年   1篇
  1905年   2篇
  1900年   1篇
  1897年   1篇
  1882年   1篇
  1880年   1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2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 Ar-39 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 B119)40 Ar-39 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 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 Ar-39 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 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 Ma)、花岗斑岩(35.0 ±0.2 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 ±1.6 Ma)和(33.9土1.1 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92.
鲁东诸城皇华镇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群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足迹化石赋存地层为龙旺庄组灰绿色、黄绿色泥质细砂岩、粉砂岩,为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环境.足迹特征显示:蜥脚类恐龙体重大,四足行走,前后足迹面积相近,似椭圆形;鸟脚类和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足迹为三趾型;兽脚类恐龙体重最轻、数量最多.三大类恐龙行进速度介于散步—小跑之间,有转弯、减速、驻足等状态,无奔跑行迹,行进方向大多数为自东向西,行迹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推测恐龙可能在集体迁徙.结合足迹形态特征及保存现状,将该区恐龙足迹变形程度划分为未变形、弱变形、中等变形和强变形4种,并在前人侵蚀模型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恐龙足迹复原方法与侵蚀机理,为更精确地分析恐龙种属、大小、生活习性、生物力学性质等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93.
万晓樵  王曦  于涛  李国彪 《地学前缘》2006,13(6):218-226
随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的开展,在古海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古近纪古新世与始新世(P/E)界线间的地质事件的发现便是其重要成果之一。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对生物群、碳、氧、锶稳定同位素以及磁化率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具有明显的影响。古新统宗浦组顶部底栖有孔虫动物群阶段性绝灭,总灭绝率为69%。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逐渐复苏,除12种为古新世的残存类型外,始新世生物组合全为新的属种,并呈现三个复苏阶段。碳稳定同位素表现为三期负向偏移,在界线处出现-4‰的异常。这一异常与全球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锶同位素在界线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明显的峰值出现在界线之上,并与全球53Ma出现的锶同位素变化相对应。磁化率在界线之上2m处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波动,与第3期碳同位素异常吻合。所有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低纬度浅海环境)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时期出现明显的气候变化,说明全球深海温度增高在浅海环境具有相同表现,只是影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94.
李金灿  杨玉华 《云南地质》2006,25(2):160-170
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岩石化学、斑岩体蚀变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方面对思茅市澜沧县凹子寨地区出露的喜马拉雅期花岗斑岩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发现的与喜山期侵入岩体有关的铜矿化,为斑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595.
黑龙江省东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沟鞭藻组合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幼华  何承全 《地层学杂志》2003,27(4):282-288,T001
对近二十年来黑龙江省东部海相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首次为该地区建立起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序列 ,主要包含 7个组合带 (含 3个高峰带 ) ,其中绥滨地区 Callovian— Valanginian期有 4个带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也有 4个带 (其中包括与绥滨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同时异相的一个 )。它们自下而上为 :1)绥滨组的 Pareodinia ceratophora- N annoceratopsispellucida组合带 ;  2 )东荣组下部的 Gonyaulacysta jurassica组合带 (高峰带 ) ;  3)东荣组上部的 Amphorula delicata组合带 ;  4 )东荣组最上部的海相 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带 (高峰带 )或鸡西盆地滴道组的微咸水—半咸水的 Vesperopsis didaoensis- L agenorhytis granoru-gosa组合带 ,两者为同时异相关系 ;  5 )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 (该带可进一步划分出 2个亚组合带 ) ;  6 )城子河组上部海相层的 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 ;  7)穆棱组下段的 Cribroperidinium ?parorthoceras组合带 (高峰带 )。  相似文献   
596.
为查明冀东北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氟的富集过程,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地热流体中氟的分布特征、富集规律、水化学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F^-含量为1.36~23.83 mg/L,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在HCO3^-—Na^+和SO4^2-·HCO3^-—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Ca^2+和HCO3^-—Ca^2+·Mg^2+等Ca型水;碱性环境、温度和循环深度是影响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因素;水岩作用、含氟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氟浓度异常可为寻找地热资源提供基础参考线索,为地热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7.
东营南坡东部沙河街组四段储层成因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东营凹陷南坡东部沙河街组四段储层的预测研究为切入点,针对研究对象具有分布范围广、岩性变化大、单层厚度薄、钻遇沙河街组四段油藏井的产能变化大等特点,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南部缓坡带薄储层的沉积特点和成藏规律,根据不同储层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区储层预测方法,并取得显著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98.
西藏地区重磁场特征及藏东构造格局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编制的1∶100万西藏地区重磁图发现,在西藏东部雁石坪—昌都地区存在一组北西向构造,它与西藏中西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呈相交而不是相接关系,这与地质上通常认为的西藏地区主体呈北西—东西—北西西向的平卧"S"型构造格局观点相异,从而对西藏地区东部的地质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组北西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的重磁场面貌,并推测认为这组北西向构造可能是从祁连山—东昆仑山北西向构造中沿东昆仑断裂分裂出来的,而先前认为的北西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相接的观点反映的应是侏罗纪之后受印度地块向北推挤,上覆浅层构造特征,这个新发现对认识西藏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9.
ABSTRACT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ition chains of the Northern Oscillation (NO) and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 tion (NPO),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SO), and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AAO)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in a companion paper. In this stud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ition chains of the four oscillations (the NO and NPO, the SO and AAO) and the El Nifio/La Nifia cycle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the transitions of the four oscillations, alternate anticyclonic/cyclonic correlation centers propagat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ern Pacific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equator. Between the anticyclonic/cyclonic correlation centers,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also moved eastwardly, favoring the advec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from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ern Pacific. When the anti cyclonic anomalies arrived in the Eastern Pacific, the positive phase of NO/SO and La Nifia were established and vice versa. Thus, in 4-6 years, with an entire transition chain of the four oscillations, an E1 Nifio/La Nifia cycle completed.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covarying anomalies of the sea level pressure, zonal wind,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critical to the transition chains of the four oscillations and the cycle of E1 Nifio/La Nifia. Based on their close link, a new empirical prediction method of the timing of E1 Nifio by the transition chains of the four oscillations was proposed. The assessment provided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to supply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相似文献   
600.
通过对西北地区明清时期史料的系统查阅,收集到1500—1910年西北地区沙尘天气记录年份137个,最终确定沙尘天气最终数量为250次。分析发现,1500—1910年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呈波动之势,其中17、19世纪沙尘天气频发态势明显;季节以春季为多;空间分布以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宁夏北部和南部、陕北、关中一带沙尘记载较多,其中以甘肃民勤为最;沙尘天气与气温的反相关明显,与气候干湿变化的关系在河西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陕西地区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