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本文介绍了高压喷射注浆特点,探讨了其在非开挖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2.
Monitoring of subsurface fluid (underground flu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ffort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which monitors groundwater level, water temperature, and radon and mercury in groundwate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last decades. Large amounts of abnormal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major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providing precious data for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cienc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in order to probe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Much progress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n China. It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nitoring networks construction; (2) cases of different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recorded before some major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st decades; (3) characteristics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following major earthquakes; (4) mechanism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following earthquakes; (5)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fluids in the hydrogeology field.  相似文献   
123.
以西汉、东汉、唐朝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时间域,以新疆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为研究空间域;根据搜集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将得到的西域三十六国域址、人口、军事等信息存入MySQL数据库中;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RS)技术,将传统的纸质地图转变成电子地图并发布相应的本地地图服务;最后,利用PHP及Flex网络技术,将前期制作的电子地图发布到Internet上,供公众浏览、查询、学习交流等之用。本研究将传统的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弥补了传统考古学过于专注学术研究而忽略应用的缺陷,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4.
"天地图"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数据建设是"天地图"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广东省"天地图"建设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天地图广东"的总体架构,重点阐述了"天地图广东"的数据建设及建设时使用的关键技术,为"天地图"省级节点的数据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5.
雷达成像的波长、入射角、地面分辨率等参数严重影响着SAR差分干涉测量地面沉降的监测能力和精度,论文通过理论推导和矿区实际沉降差分干涉相位模拟,从监测到的最大沉降梯度和沉降量、保相能力、对微小沉降的敏感程度等方面对L和 C波段雷达干涉数据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精化双轨D-InSAR数据处理的流程、方法和相应参数,使用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数据获取济宁某矿区2009年12月到2010年02月期间更为精确的矿区地面沉降结果,并对沉降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和系统分析.理论推导、相位模拟和真实数据实验都表明,相对于C波段的雷达干涉数据而言,L波段雷达干涉数据具有较强的保相能力,能够更好地降低失相干和相位不连续性的影响,更容易监测到沉降梯度和沉降量较大的矿区地面沉降,但对微小矿区地面沉降的敏感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6.
北京地震前的异常次声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测并研究了2011年10月12日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次小地震前4天,五个次声监测站点接收到的异常次声波信号.这五路信号的波形一致,均为"N"形脉冲波,且持续时间基本一致,约在一个小时左右.基于Wigner-Ville分布方法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发现次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0.025 Hz的频率以下.五路信号间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左右.采用波束形成方法对信号源进行成像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该地震前异常次声波源的位置与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位置相差约5 km.本文的分析结果说明了地震前可能有低频大气次声波的产生,研究这类次声波可能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7.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三河尖煤矿建立了覆盖全矿井的KZ-1型微震监测系统,通过地面监测主机向井下各测站发时间同步校时信号,用GPS秒号起始去同步各个测站下位机时钟,保证了各测站之间相对时间精确度.KZ-1型微震监测系统的拾震器设置了双换能器,且各有一个独立的磁回路,通过地面监测主机向拾震器标定换能器发标定指令信号,信号检测换能器再将输出信号上传至监测主机,实现了即时定量标定.标定信号的应用使KZ-1型微震监测系统具备整个系统检测功能,包括灵敏度、频响特征以及各测站的时间同步误差.  相似文献   
128.
刘阳 《高原地震》2012,24(3):26-29
依据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制定的《地下流体观测站(点)质量与效能评估方案》,从5个方面对海南省地下流体3个固定观测网三大测项的监测效能进行了评估,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南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9.
地球科学中科技名词“粘土”的规范使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黏"和"粘"的用法一直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编辑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不同标准、辞书、字典中"黏土"和"粘土"的使用和解释情况,探讨了"黏土"和"粘土"的使用原则,建议在地学领域使用"粘土"为规范名词。  相似文献   
130.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behaviour of a concrete face rockfill dam (CFRD) built on river gravel foundation on the basis of in-situ measurement record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he monitoring records were obtained from a detailed deformation-monitoring system. A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long-term dam behaviour. The behaviour of the CFRD built on river gravel foundation was analysed comprehensively. A discussion of behaviour, especially with relevance to the behaviour of dams built on stiff-foundation, was included. The effect of the river gravel foundation was analysed, and the exact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long-term behaviour of the CFRD was also studied. In-situ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numerical results to discuss the cap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dam behavio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