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0篇 |
免费 | 822篇 |
国内免费 | 23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1篇 |
大气科学 | 517篇 |
地球物理 | 1538篇 |
地质学 | 3828篇 |
海洋学 | 601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194篇 |
自然地理 | 2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56篇 |
2020年 | 260篇 |
2019年 | 340篇 |
2018年 | 294篇 |
2017年 | 200篇 |
2016年 | 345篇 |
2015年 | 332篇 |
2014年 | 399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390篇 |
2011年 | 405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79篇 |
2008年 | 348篇 |
2007年 | 306篇 |
2006年 | 340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225篇 |
2003年 | 188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48年来城市化对昆明地区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 ℃/10a和0.09 ℃/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 ℃/10a和-0.27 ℃/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
地震时砌体结构窗间墙易发生破坏,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高宽比为1的2组共4片墙体,其中:2片为双层打包带加固墙体,2片为原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墙体的破坏形态、水平承载力、滞回曲线和耗能等抗震性能。试验发现原墙发生剪切破坏,加固后墙体发生摇摆破坏,加固改变了墙体破坏模式,加固后墙体滞回曲线饱满但有捏笼,破坏荷载、延性和耗能能力都有提高,破坏时未发生剥离,表明双层打包带加固法有效地提高了窗间墙体抗震性能,对承受较大竖向应力墙体效果更好,建议加固时要加强加固层与窗下和窗上墙体的连接。 相似文献
43.
典型基坑开挖卸荷路径下软土三轴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基坑开挖下的卸荷路径,进行了不同卸荷条件下包括围压、卸荷路径和排水的卸荷流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软土在竖向卸荷试验中的回弹变形可分为瞬时回弹变形和滞后回弹变形;在应力控制式三轴试验中,围压和轴压同时卸荷时的初始变形速率较大;仅卸轴压时回弹滞后效应明显,而围压、轴压同时卸荷时由于土体产生剪切变形引起负孔压,使土体回弹滞后效应不明显;在相同卸荷路径下,排水剪切时由于土体吸水膨胀使得流变特性更明显些,且产生的负孔压最终会消散。根据试验成果,建立Merchant流变模型参数与卸荷条件的线性函数关系,并将函数关系代入Merchant模型,最终得到能考虑围压及卸荷路径影响的软土卸荷流变经验模型。研究结果为软土流变变形模型研究及卸荷后基坑变形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
沉井下沉阻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计算沉井的下沉阻力一直是沉井结构设计的难点,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沉井下沉阻力及其分布规律,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分别对4组不同埋深工况下的沉井进行了下沉模拟,对沉井侧壁土压力、刃脚斜面土压力、刃脚踏面土压力、沉井内外土面沉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侧壁土压力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可采用分段函数形式对其大小及分布形式进行简化计算;刃脚斜面土压力呈三次多项式分布形式;随着刃脚入土深度的增加,刃脚斜面与踏面土阻力均显著增大,而单位投影宽度刃脚斜面与踏面土阻力比基本保持不变;沉井下沉会导致井外土面沉降,井内紧靠沉井内壁的土面沉降,离沉井内壁有一定距离的土面隆起。上述试验与分析成果可为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转子是螺杆钻具的核心部件,与定子相配合,决定了螺杆钻具的工作效率和动力性能。主要研究不同泥浆固相含量和添加剂对螺杆钻具转子表面磨损的影响,并设计了专用试验装置以模拟近井下条件工作时螺杆钻具转子的表面磨损情况,对其磨损规律开展研究,探索了转子在不同泥浆条件下的磨损规律,并结合相关磨损机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初步发现了对硬铬镀层损伤较大的因素是泥浆固相与盐类添加剂,进而确定了硬铬镀层磨损的主要形式是腐蚀磨损,从而形成了对转子的制造工艺及使用方法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46.
利用浸出试验方法,对火电厂粉煤灰进行浸出特性的测定,对其有害特性进行鉴别并分析其浸出规律,从而为地下水受粉煤灰排水影响后的水质预测、堆灰场选址、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降雨下高速公路高边坡在开挖及运营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及稳定性,以柳南公路改扩建工程某处典型高边坡为原型,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机及自主研发降雨装置,开展12组不同开挖-支护时序边坡模型试验,通过对边坡从变形至破坏全过程监测,分析不同支护时序条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时支护能有效抑制边坡在水平和竖向的变形,在边坡开挖至第1级和第6级后,坡顶水平变形分别降低33.9%和30.4%,竖向变形降低54%和11.6%;实时支护对维持降雨下边坡稳定状态非常有利,边坡开挖至第2、4、6级后遭遇降雨,其稳定系数降低了10.1%、5.4%、6.5%;相同降雨量下,无实时支护边坡的稳定系数要比实时支护至少降低50%,说明了实时支护对降雨下边坡稳定性的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48.
夜间气象能见度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能见度理论和双止偏光能见度测定仪原理,讨论了夜间气象能见度的测量原理和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初步的野外对比试验,得出了比较结论。 相似文献
49.
基于华家岭国家基本气象站 1951-2020 年气候资料,应用Morlet小波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华家岭雾凇气候变化特征,应用箱线图法分析适宜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应用Bayes逐步判别法建立雾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华家岭年平均雾凇日数69.1 d,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5 d/10a,2018年后减少显著,2015年为突变年;呈现稳定的5 a短波动周期和25 a长波动周期。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春季(-1.2 d/10a)、秋季(-1.5 h/10a)呈减少趋势,冬季(0.05 d /10a)呈微增加趋势。从月分布看,华家岭除7、8月份其余时间均有雾凇出现,2月最多;各月雾凇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不一致,4、10月下降显著;1、2月雾凇日数年际变化小。适宜华家岭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日平均气温-10.8~-1.0 ℃、最低气温-13.5~-3.5 ℃、风速2.3~6.3 m/s、相对湿度大于65%。选用日平均气温等13个变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雾凇预报模型,经回判检验,分月检验准确率84.0~90.0%。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冰雪旅游气象服务提供参考,加速推进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0.
螺旋桩基础抗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型的桩体几何形式增加了抗拔螺旋桩的桩土相互作用复杂性,抗拔试验研究有利于了解螺旋桩基础的承载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16次原型桩抗拔试验,实测了单桩上拔荷载-位移曲线(U-Z曲线),该曲线表现出多拐点、渐进型特点,采用单位荷载的桩顶位移变化率、桩顶位移增量以及结合地基变形特征的方法判定了3种桩型的抗拔极限荷载。用U-Z曲线、lgU-Z曲线和P/Pu-Z曲线初步分析了桩体埋深、深宽比、首层叶片埋置深度以及叶片距宽比等参数对螺旋桩基础抗拔承载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抗拔螺旋桩的埋深、首层叶片埋置深度和叶片距宽比存在临界点,影响桩土的工作性状和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