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3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388篇
测绘学   1264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392篇
地质学   401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317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71.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a proliferation of community-scale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globally. Much of this work has employed frameworks informed by scholarship in the vulnerability field, which draws upon interviews with community members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climatic risks and adaptive responses. This scholarship has developed a baseline understanding of vulnerability in specific places and industries at particular times. However, given the dynamic nature of vulnerability new methodologies are needed to generate insights on how climate change is experienced and responded to over time. Longitudinal approaches have long been used in sociology and the health sciences to capture the dynamism of human processes, but their penetration into vulnerability research has been limited.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wo longitudinal approaches, cohort and trend studies, in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y analyzing three case studies from the Arctic where the authors applied these approaches. These case studies highlight how longitudinal approaches can be operationalized to capture the dynamism of vulnerability by identifying climate anomalies and trends, and how adaptations develop over time, including insights on themes such as social learning and adaptive pathways.  相似文献   
772.
由于T639数值预报模式对具体区域预报有一定偏差,为了更好的利用该模式做出山东即墨本区域各自动站气温预报,制定订正方法,将订正方法运用到实际业务中,推广到相关单位,提高气温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省即墨市8个区域自动站的最高(低)气温实况和对应的T639数值预报24小时2m气温预报产品进行了日最高(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相对误差分析,并结合风向风速预报结论和地形分区,运用综合订正、季节订正、风向订正和风速订正4种误差订正方法,在对比检验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在4种订正方法中,预报准确率最高为综合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773.
一种闭合条件约束的全局最优多视点云配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已有多视点云配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严密的闭合条件约束配准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点-切平面"迭代最近点算法分别求解各对应点云间的坐标转换参数;再以单站点云为配准单元,并将转换参数视为随机观测值构建条件方程,采用条件平差方法对转换参数作改正以达到全局最优。通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实测两组点云数据进行试验,验证了该方法有效且可行。试验结果表明,对采样间隔为毫米级和厘米级的点云,增加扫描重叠度能够提高配准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74.
GPS速度测量在航空重力测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飞机平稳飞行的状态,建立了严密的状态方程,利用常加速度模型的速度预测值,构建了观测值验前残差检验量Q,并给出其误差源:观测误差与速度预测误差,根据检验量Q的统计特性结合IGGⅢ抗差方案,对含粗差的观测值作降权处理。采用静态数据分析观测误差的统计特性,并给出其模型参数,同时分析了理想运动状态下的速度预测精度以及数据采样率与新方法粗差探测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静态和动态算例表明,新方法能有效探测出小于1周的粗差。  相似文献   
775.
范千  张宁 《测绘学报》2016,45(6):670-676
在对基本果蝇优化算法的优化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随机搜索方向与增加搜索半径调整系数,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IFOA)。并在IFOA算法的目标函数中引入正则化项,提出了将IFOA算法与Tikhonov正则化方法进行结合以进行病态问题解算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解算精度要优于遗传算法和单一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观测值含有粗差时,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其结果与真值的偏差会迅速增大,而此时本文方法的解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与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智能搜索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参数设置少、计算速度快、寻优过程简单等特点,在病态问题解算中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776.
姿态模式切换期间QZSS卫星轨道及其钟差产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导航卫星姿态控制模式切换对精密定轨解算得到的轨道和钟差均有较大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卫星偏航姿态及其对精密定轨的影响,然后分别以卫星激光测距检核和钟差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IGS MGEX分析中心的QZSS卫星轨道和钟差产品精度进行评价,最后以谱分析方法和改进阿伦方差揭示了卫星钟差的周期特性。基于2014年全年的QZSS卫星轨道和钟差产品的研究表明,一年内有两次长约20 d的地影季,太阳角呈现半年周期的波动;QZSS卫星在低太阳角时有零偏保护,其卫星轨道和钟差精度都与太阳角有显著相关性;卫星钟差具有与轨道周期相近的周期项,且周期项振幅与太阳角的大小也具有相关性,表明现有的定轨策略存在不足。考虑到QZSS与目前北斗星座中IGSO和MEO卫星姿态控制模式的相似性,该结论对于研究我国BDS姿态切换期间的精密定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7.
以黄土丘陵1:1万DEM为基础数据,通过稀疏抽点法获取不同格网点布设位置下的DEM,进而分析不同分辨率DEM中单个地面点和区域地形单元的Et概率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任意格网分辨率DEM,无论是不同布设方案下的单个地面点,还是区域地形单元,其Et的概率密度均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对于单个地面点,如果以其为中心的3×3DEM格网单元区域以凸地形为主,其Et概率密度呈现出右偏正态分布特征;如果以凹地形为主,则呈现左偏正态分布特征,其他区域则呈现标准正态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78.
刘洋  许才军  温扬茂 《测绘科学》2016,41(3):18-22,17
针对活动断层震间InSAR形变场提取中存在SAR观测数据不足、轨道误差难以合理去除的问题,该文进行了利用单幅InSAR图像提取震间形变场的模拟研究:考虑到InSAR图像中轨道误差和震间形变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一次多项式模型和深部滑动模型模拟了100组叠加的InSAR形变场;然后采用直接恢复震间形变场、先分离轨道误差再恢复震间形变场、一步法分离轨道误差与恢复震间形变场3种方法对模拟的震间形变场进行了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单幅InSAR图像,利用一步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恢复震间形变场。  相似文献   
779.
一种相机标定参数的柱面全景影像拼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  刘凤英  陈天恩  张少鹏 《测绘科学》2016,41(7):150-154,143
针对全景影像拼接方法存在批量快速拼接困难、匹配精度低、匹配成功率不高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多拼柱面全景相机影像的严密拼接方法。首先对全景相机进行标定,获取每台相机的内参数和单相机之间的相对外方位元素;再根据摄影距离以及摄影中心、像点与物点三点共线的原则,求出每张影像中像点对应的物方点的坐标;最后根据虚拟摄影中心、物点和虚拟像点三点共线的原则,得出像点在柱面上对应的虚拟像点坐标,经过角度归算和影像间的融合处理,获取柱面全景影像。实验表明,多拼全景相机影像拼接方法达到了严密、快速的拼接效果,可方便实现全景影像和单相机影像之间的坐标变换,为后续全景影像的浏览、量测、真彩激光点云的生成和实景测量等应用提供了一种影像拼接方法。  相似文献   
780.
1994-1996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了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在北部湾的部分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调查工程,调查船使用设备为1993年从美国引进的OYO地震仪(型号为DAS-1),施工过程前期进行了参数选择试验。本文介绍了高分辨地震调查参数选择依据、高分辨率二维采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高分辨率二维采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采集方法以及一些参数设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