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03篇 |
免费 | 1858篇 |
国内免费 | 9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16篇 |
大气科学 | 1137篇 |
地球物理 | 947篇 |
地质学 | 2807篇 |
海洋学 | 380篇 |
天文学 | 32篇 |
综合类 | 1326篇 |
自然地理 | 45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381篇 |
2021年 | 438篇 |
2020年 | 482篇 |
2019年 | 509篇 |
2018年 | 359篇 |
2017年 | 555篇 |
2016年 | 559篇 |
2015年 | 576篇 |
2014年 | 711篇 |
2013年 | 852篇 |
2012年 | 860篇 |
2011年 | 779篇 |
2010年 | 650篇 |
2009年 | 627篇 |
2008年 | 607篇 |
2007年 | 611篇 |
2006年 | 609篇 |
2005年 | 502篇 |
2004年 | 449篇 |
2003年 | 388篇 |
2002年 | 369篇 |
2001年 | 321篇 |
2000年 | 247篇 |
1999年 | 220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152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2.
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作为全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南京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研究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表明,1985-2007年南京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致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年均增长率为3.14%。2001年后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建设用地呈加速扩展趋势。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沿长江和南北交通走廊轴向发展的特征。开发区和新城建设是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式。区、县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全球化是城镇工矿用地扩张的重要推手;经济的服务业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用地的需求,这种影响在城区更大;在分权化竞争中,都市区政府具有更强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43.
Hongrun Ju Lijun Zuo Jinfeng Wang Shengrui Zhang Xiao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6,30(11):2188-2207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is essential to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making. In general, built-up land expansion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different factors, and thus, understanding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is beneficial.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imarily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separate effect of each driver, rather tha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rivers. Using the built-up land expansion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10 as a study case,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ll this gap. A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 named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effects of policy factors were also explored using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s prox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existed i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and 4000 m might be the optimal scal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At this scal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ost factors enhanced each other,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s had greater effects on the built-up land expansion than any single factor. In addition, two pairs of nonlinear enhancement, the greatest enhancement typ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distance to rivers and two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GDP.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urban pl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ajor events had a great impact on built-up land expan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verify that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is applicable in analys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This study also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in research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rivers. 相似文献
44.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成因复杂,既包括人为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筑荷载作用,又包括自然土体固结和活动构造影响。地下水开采和建筑荷载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如何提取区域尺度建筑载荷,评价其对地面沉降影响,是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简化后的容积率表征建筑载荷,首先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信息,然后使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同等地下水开采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分布,其次采用阴影长度法提取了研究区建筑体高度,最终结合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容积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①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沉降速率大于30 mm/a的区域占比21.08%;② 地下水开采同等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区呈H形分布于平原区中部和北部;③ 阴影长度法能够较准确的评估出建筑容积率,可用于区域尺度静载荷的提取与分析;④ 在地质条件相似、水位变化相同的局部区域内,地面沉降速率与建筑容积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45.
标准农田规划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耕地的质与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在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科学规划,而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该规划的编制。基于对标准农田规划过程的分析,将模型的概念框架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①构建标准农田资源评价模型:利用群体层次分析法和土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估标准农田资源;②构建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生成模型:采用0 ̄1整数规划模型生成若干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③构建标准农田最优规划方案决策模型,采用非确定型决策模型辅助评价选取最优规划方案。文章对概念模型的规范化过程进行详细探讨,最后以浙江省桐庐县石阜镇为实验区,对模型进行实现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46.
47.
云对于光学遥感影像质量及其反演地表参数精度有着重要影响,且其作为时空多变要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光学遥感影像的应用。对于具有2 330km的大扫描幅宽MODIS影像而言,现有的元数据标准仅能反映影像的总体云量,而无法反映云的空间分布状况,限制了MODIS数据的局地研究和应用。本文在现有遥感影像元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元数据项--局地云量,用于反映云在条带影像中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实现在MODIS二级云掩膜条带产品(MOD35)中针对特定区域的局地云量信息提取算法。经验证,本算法能较快速和准确地提取省级行政区的局地云量信息,并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推广到任意指定的多边形区域,为MODIS数据在局地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灯光密度表征建设用地产出效率,采取KDE、ESDA、SDE等方法对中国县域尺度2000-2015年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总体特征、时空演变以及方向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夜间灯光总亮度与建设用地出产出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说明可用灯光总亮度表征建设用地产出,以灯光密度反映建设用地产出效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② 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东高西低,持续上升;增长速度西高东低,中部居中,但区域间年均增长率最大相差0.56%,整体较为均衡。③ 虽然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由2000年的0.008单位灯光/km2持续上升至2015年的0.025单位灯光/km2,但其核密度曲线始终处于中低水平且右侧区间不断扩大,说明中国建设用地产出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中低水平俱乐部收敛的特征。④ 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全局 Moran's I指数都大于0,建设用地产出效率存在正向空间分布特征,且其局部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存在稳中有动,强中有弱,弱中有强的特点。⑤ 方向分布上,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方位角始终在72.420o与81.066o之间,说明东北-西南方向为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主要方向,且标准差椭圆的主轴与辅轴标准差都有所增加,说明在建设用地产出效率的主要方向与次要方向上都发生了分散现象。 相似文献
49.
基于地名志的东北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探讨了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在确定东北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初始年限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重分类、重心转移分析、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镇赉县地名志等史料记载的土地开发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康熙年间和1853年,镇赉县先后有过有记载的定居后小范围开垦活动,而直到1875年开始持续的土地开垦利用,此前镇赉县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在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早期,村屯的演变过程与土地开发利用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村屯演变特征来看,1907-1912年期间土地开发利用最为突出;到1975年时,镇赉县村屯格局基本形成,而此时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已由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的机械化。在开禁等政策、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影响下,镇赉县土地开发呈由东部和中部的平坦地区向西部地势较高地区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0.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land use/cover and climate change on Wolf Bay watershed streamflow in southern Alabama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nd use/cover (LULC)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wo main factors affecting watershed hydrology. In this paper,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impacts of LULC and climate change on hydrologic processes were analysed applying the model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in a coastal Alabama watershed in USA.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downscaled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 outputs predict a sligh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is also projected to experience substantial urban growth in the future. Changes in flow frequency and volume in the 2030s (2016–2040) compared to a baseline period (1984–2008) at daily, monthly and annual time scales were explored. A redistribution of daily streamflow is projected when either climate or LULC change was considered. High flows are predicted to increase, while low flows are expected to decrease. Combined change effect results in a more noticeabl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daily streamflow. Monthly average streamflow and surface runoff are projected to increase in spring and winter, but especially in fall. LULC change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monthly average streamflow, but the change affects partitioning of streamflow, causing higher surface runoff and lower baseflow. The combined effect leads to a dramatic increase in monthly average streamflow with a stronger increasing trend in surface runoff and decreasing trend in baseflow.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