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61篇 |
免费 | 1518篇 |
国内免费 | 7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89篇 |
大气科学 | 893篇 |
地球物理 | 766篇 |
地质学 | 2224篇 |
海洋学 | 312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1038篇 |
自然地理 | 37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27篇 |
2020年 | 393篇 |
2019年 | 409篇 |
2018年 | 284篇 |
2017年 | 440篇 |
2016年 | 438篇 |
2015年 | 455篇 |
2014年 | 563篇 |
2013年 | 680篇 |
2012年 | 701篇 |
2011年 | 630篇 |
2010年 | 524篇 |
2009年 | 499篇 |
2008年 | 500篇 |
2007年 | 510篇 |
2006年 | 478篇 |
2005年 | 393篇 |
2004年 | 367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290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195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26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保护耕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实现途径,而项目的严格把关、科学决策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以可行性研究为切入点,围绕准入基础和约束条件两大方面,尝试构建了由4个自然准入基础指标、3个经济准入基础指标、3个社会准入基础指标组成的准入评价指标体系和由4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3个经济收益水平指标、4个社会服务功能指标组成的约束评价指标体系,从多因素、定量化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实现从源头上开展科学评估、规避潜在风险。结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42.
43.
1970-2000年中国降雪量变化和区域性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源自NOAA-NESDIS北半球积雪覆盖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期间,我国降雪覆盖范围基本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依据全国无缺测、具有连续日降雪观测的台站资料波谱分析显示,1970-2000年我国降雪量年变化波谱组成比较简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划分出4个降雪量年变化相似区域:除东北... 相似文献
44.
农户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户层面研究对解析人地关系特别是农户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凸显的优越性与实践性收到学界的广泛推崇,成为当前学者研究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本文对国内外农户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的讨论对象与研究热点差异明显,研究方法与视角等也略有差异。国外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研究的关注度尚不多,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 年代以前,研究多基于农户层面的问卷调查展开,偏重对流转过程中农户流转行为,流转区位选择,流转与逆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展开;国内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的关注日益提升,研究内容涉及流转中农户权益保障的政策讨论,农户心理与行为响应分析,农户需求与收益分配研究,流转政策实施评价等方面,研究以经济地理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探求农户需求与保障农户权益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大量运用调查数据展开实证讨论。今后研究应加强对流转过程中各个主体需求的讨论,并注重对农户生存与经济、社会与精神等需求层面关注,加强地理空间信息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对农户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系统运用与校验。 相似文献
45.
Snow accumul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geomorphic and biogeographic proce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southern sector of the Peñalara massif in central Spain (40°51′N, 3°57′W; max. altitude 2428 m at Pico de Peñalara). This work compares the intensity of nivation on the eastern slope, leeward of the prevailing westerly winds and heavily eroded by glacial activity during the Pleistocene, to that of the western slope on the windward side, unaffected by glacial erosion and completely covered by a thick weathering mantle. On the eastern slope, nivation is effective only where the weathering mantle is exposed or on morainic formations. It does not occur on the landforms derived from glacial erosion. In contrast, the western side shows almost no evidence of snow action except where catastrophic mass movements have altered the regularity of the slope. During the post-glacial epoch, nivation cirques formed in the scars left by mass wasting. In the last 30 years, spring temperatures have increased and this activity has diminished. The pattern of evolution observed at Peñalara can be extrapolated to other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arginal glacial activity during the Pleistocene, unconsolidated formations on the summits caused by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dry, hot summers that can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nivation. 相似文献
4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is the foundation and frontier for integrating multipl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This paper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LUCC... 相似文献
47.
48.
在改革成为社会各界持续热议并正发力推进的今天,改革思维和视角的重塑与再造意义非凡。全球一体化的大势正推进着文化融合走向深入,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等观点正深度影响着我国改革进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只有立足文化基因的视角,明白"洋如何为洋用"才能做好"洋为中用",切实做到"大我"和"小我"的理性认知,公平和效率的均衡协调、底线和红线的表里融合理应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论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49.
陕西大理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近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已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重点。在大理河流域,LUCC(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域LUCC水文效应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研究区1990年代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LUCC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特征变量时间序列法及降水-径流模型对LUCC水文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近10年来,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流域年径流和月径流演化过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LUCC及水土保持具有减少流域年径流、汛期流量以及增加枯季流量的作用,相对于降水因素,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1990~2000年期间,主要由LUCC引起的年均径流减少量达2616.6×104 m3,占该期间实测减水总量的62.19%。 相似文献
50.
The co-production of land use and livelihoods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 previous paper [McCusker, B., Carr, E.R., 2006. 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Case studies from South Africa and Ghana. Geoforum 37 (5), 790–804], we argued that land use and livelihoods could best be understood as co-produced, where land use and livelihoods are not separate objects of knowledg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through abstract processes, but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social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come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 various 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m to negotiate these challenges, and the strategies by which they can conduct that negotiation.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production” with the goal of using this approach to inform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