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9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817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864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206篇
综合类   320篇
自然地理   112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51.
152.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that aimed to defin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visual variables in depicting the Space–Time Cube’s (STC) content. Existing STC applic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st used visual variables are size and colour hue. Less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ir usability metrics. The research sets design criteria for STC contents, such as space–time paths, based on the cartographic design theory. The visual variables colour hue, colour value, colour saturation, size and orientation have been applied in two different use case studies. Besides, to support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environment, depth cues such as shading and transparency were considered too. User tests have been executed based on real-world problem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for the visualization strategy and data complexity. The outcomes revealed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visual variables to represent data of various complexities in the STC.  相似文献   
153.
The carto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geographic phenomena in the space–time cube comes with speci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en compared with two-dimensional maps. While the added dimension allows the display of attributes that vary with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display rapidly varying temporal data given the limited display height. In this study, we adapt 2D cyclic point symbols to construct 3D surfaces designed along a helical path for the space–time cube. We demonstrate how these complex?3D helical surfaces can display detailed data, including data reported daily over 100 years and data reported in four-hour intervals over a year. To create the point symbols, each value is plotted along the curve of a helix, with each turn of the helix representing one year or week, respectively. The model is modified by varying the radii from the time axis to all points using the attribute value, in these cases maximum daily temperature and four-hourly ridership, and then creating a triangulated surface from the resulting points. Using techniques common to terrain representation, we apply hue and saturation to the surface based on attribute values, and lightness based on relief shading. Multiple surfaces can be displayed in a space–time cube with a consistent time interval facing the viewer, and the surfaces or viewer perspective can be rotated to display synchronized variations. We see this method as one example of how cartographic design can refine or enhance operations in the space–time cube.  相似文献   
154.
张涛  王源  陈富龙  周伟  胡祺 《测绘通报》2019,(11):74-78,84
基于非局部滤波的SAR强度RC合成变化检测法对小图斑、线型地物等动态监测灵敏,且对数据获取无时空基线要求,在多云多雨城市地表要素变化检测中具备潜力。本文研究以多时相SAR强度RC合成图为数据源,提出一种基于色彩空间变换的变化图斑半自动提取方法,即通过色彩空间转换、训练样本选取、监督分类影像分割、变化区域提取4步骤,可实现基于SAR强度图的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图斑高效更新。选取南京河西新城与江北新区为示范,以最优参数配置(3特征向量与10样本类别)进行试验,实现了优于88%的建设用地查准率指标。  相似文献   
155.
黄鸿  赵志鹏  张磊 《测绘通报》2019,(10):155-159
针对室内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顾及精细层级的室内拓扑模型。该模型首先将室内空间构件分为“主体对象-连通对象-虚拟对象”三种类型;接着以主体对象为基准,在垂直方向上又将室内空间划分为“楼栋-楼层-房间-设备”4个级别,并抽象出虚拟对象实现对对象的二次划分;然后针对同级别对象和跨级别对象建立了拓扑组织规则;最后结合三维引擎Cesium.js对模型进行了管理可视化验证。结果表明,该数据模型能够有效地满足精细场景的数据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6.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 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 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7.
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丹  刘祖云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91-2002
任何空间都是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政策的驱动下,中国乡村空间正在发生剧烈重构。乡村空间研究作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研究图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的进展,论文对国外近40 a的乡村空间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从物质、想象和实践等层面诠释了乡村空间的内涵,并通过建立“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引入了生活空间,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乡村空间研究架构。在理论视角上,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经历了功能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建构主义3个阶段;在时间的演进上,实现了由生产主义空间研究到后生产主义空间研究的转换;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重叠加。国外乡村空间研究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社会表征、从客体性空间到主体性空间、从静态单维空间到动态多维空间的转变,启示我们对乡村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国乡村空间建设要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乡村空间的多功能性、尊重乡村空间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恢复乡村空间的意义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58.
针对GAMIT/GLOBK软件解算得到的4 a GPS/PWV时间序列的特征提取问题,提出基于滤波辅助的部分集成经验模态分解(PEEMD)与Hilbert谱分析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在PEEMD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滤波辅助的PEEMD方法与Hilbert谱分析,建立GPS/PWV时间序列特征提取模型;然后,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TNML测站4 a的GPS/PWV长时间序列和7 d的GPS/PWV短时间序列分析中,并将滤波辅助的PEEMD结果与传统的小波分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特征提取方法能准确有效地提取出 GPS/PWV时间序列中的周年周期和日周期特征分量,滤波辅助的PEEMD分解结果与小波分解结果一致,且提取的特征分量与原始信号更加吻合。  相似文献   
159.
BIM作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热门新兴技术,包含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数字化信息,但其对要素间空间关系的描述限于建筑领域的专业性表达,以及建模过程中的预定义。基于BIM数据的几何-语义特点,提出一种自动化构建BIM建筑要素拓扑关系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搜索室内封闭空间的边界建筑要素,得到以建筑要素为单元的室内空间划分;以整层建筑物空间作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实现BIM室内三维空间分割,为基于BIM的空间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0.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2019,39(3):450-458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