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26篇 |
免费 | 893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01篇 |
大气科学 | 257篇 |
地球物理 | 808篇 |
地质学 | 398篇 |
海洋学 | 274篇 |
天文学 | 140篇 |
综合类 | 827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90篇 |
2017年 | 185篇 |
2016年 | 168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03篇 |
2013年 | 346篇 |
2012年 | 416篇 |
2011年 | 405篇 |
2010年 | 348篇 |
2009年 | 485篇 |
2008年 | 485篇 |
2007年 | 480篇 |
2006年 | 462篇 |
2005年 | 347篇 |
2004年 | 307篇 |
2003年 | 274篇 |
2002年 | 219篇 |
2001年 | 191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基线高精度GPS网解算是一项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用户静态GPS观测数据与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CORS)的基准站数据组网解算具有一定优势,但基准站坐标属于保密数据,普通测绘用户不易获取。为解决该问题,采用网络计算模式来实现CORS-GPS组网解算。基于UNIX平台及GAMIT/GLOBK解算模块,采用Socket多线程并发通信技术,研制了服务器端软件;基于Windows系统研制了客户端软件,解算过程由用户发送数据到服务器自动解算,将解算结果反馈给用户。实验结果表明,技术路线可行可靠,为CORS-GPS组网解算提供了技术模式,拓展了CORS系统高精度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32.
33.
34.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 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 借助GIS 平台生成DEM, 通过DEM 的叠加分析, 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 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35.
36.
37.
付广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32(6):1-7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 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相似文献
38.
Heterogeneous strain regim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下载免费PDF全文
Guojie Meng Xiaoning Su Weiwei Wu Jinwei Ren Yonglin Yang Jicang Wu Chieh-Hung Chen Nikolay V. Shestakov 《地震科学(英文版)》2015,28(1):1-10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zone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eismicity in China. To monitor strain buildup and benefit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we constructed 14 survey-mode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stations throughout the northwest of Longmenshan fault. A new GPS field over 1999–2011 is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of the newly built and pre-existing stations in this region. Sequentially,two strain rate fields, one preceding and the other following the 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obtained using the Gausian weighting approach. Strain field over1999–2007 shows distinct strain partitioning prior to the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compression spreading over around Longmenshan area. Strain field derived from the two measurements in 2009 and 2011 shows that the area around Longmenshan continues to be under striking compression, as the pattern preced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mplying a causative factor of the sequent of 2013 MW6.7 Lushan earthquake. Our GPSderived dilatation shows that both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occurred within the domain of pronounced contraction. The GPS velocities demonstrate that the Longriba fault underwent slight motion with the faultnormal and-parallel rates at 1.0 ± 2.5 mm and 0.3 ± 2.2 mm/a; the Longmenshan fault displayed slow activity, with a fault-normal rate at 0.8 ± 2.5 mm/a, and a fault-parallel rate at 1.8 ± 1.7 mm/a. Longriba fault is on a par with Longmenshan fault in strain partitioning to accommodate the southeastward motion of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rincipal strain tensors, mean principal stress, and fast directions of mantle anisotropy shows that west of Sichuan is characterized as mechanically strong crust-mantle coupling. 相似文献
39.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1999—2009年的资料,文中应用小波方法对中国大陆的有关GPS基线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离,通过对各个频段小波分解结果的分类分析,我们获得如下看法:①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与2008年汶川Ms8.0级强震前,部分GPS基线小波分解中低频段(A8,D8,D7,D6,D5)在数月至1年以上的时间内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说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相关;②与北京十三陵(BJSH)相连的BJSH-YANC,BJSH-JIXN,BJSH-TAIN,HLAR-BJSH,CHUN-BJSH基线近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显示北京周围地区压性活动增强,首都圈地区2006—2008年大面积垂直形变结果也反映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异常。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种形变异常变化是否与汶川地震有关。但也许提示2008年华北北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已从常态活动开始转向异态活动,有可能是强震孕育的信号,应给予密切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40.
������ģ��EGM2008��EGM96���й������ı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й?854??GPS/?????????EGM2008??EGM96?????????????????????????????????????????????????????????????????????????????????????????????????????????????????????????????289??GPS/??????н????????????????????????????????????????????????EGM2008???EGM96???????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