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0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95篇
测绘学   4222篇
大气科学   221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1592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732篇
自然地理   154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512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699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602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480篇
  2003年   429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875年   2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GIS的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强  付佳  代娟  刘静  周小兰 《气象科学》2018,38(1):113-120
通过收集整理沪汉蓉高铁沿线近13 a相关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通过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载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类因子构建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绘制了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沪汉蓉高铁线路暴雨灾害风险呈现西部高于东部特征,4个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武汉以西,分别为湖北天门—潜江段、宜昌西部—恩施东部、重庆东部、四川内江—资阳段,高风险区段与高铁沿线主要暴雨多发区中心位置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对沪汉蓉高铁沿线市县开展暴雨灾害防御工作具有较好的决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对东川区生态环境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共选取5个评价指标,首先对其进行单因子评价;然后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将东川区综合生态敏感性分为5个等级;最后构建东川区综合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研究结果显示:①5个生态评价因子中,坡度因子对东川区生态环境敏感性影响最大,权重值为0.36。根据对生态敏感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坡度、高程、土地利用、NDVI和水域缓冲区。②东川区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偏高,极高敏感区与高敏感区共占区域总面积的44.17%;中敏感区占比最高,为26.1%;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两者占比之和为29.73%。③东川区生态环境极高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极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及中部河谷地区。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遥感和GIS的选址策略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某地新建化工厂选址为例,详细介绍了基于遥感和GIS的工程项目选址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遥感获得地物的空间属性和类别特征,通过GIS的缓冲区分析、再分类、栅格叠加、归组、面积计算等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实现满足多个条件的目标区块的提取。作为选址模型的具体实现,以遥感和GIS分析软件为依托,规划出了某地适宜兴建化工厂的区块,实施了化工厂选址的遥感和GIS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994.
城市三维可视化快速建模与浏览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做为信息技术发展重要驱动力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城市建设领域中来。本文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在城市尺度上进行快速建模和浏览,并通过具体案例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95.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广州市1990年、2000年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特征。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6.

A regret frequently expressed at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es concerns the lack of summary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the host country. During a discussion of this point with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Geographers, the idea of publishing a series of repor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research surfaced. The concept was later enthusiastically suppor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This first report,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Japan,” has been modifie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Although the reports will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ose planning to attend the 1980 IGC in Tokyo, they should prove of general interest as well.—H. Jesse Walker, Member, U.S. National Committee, IGU.  相似文献   
997.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GIS与工作流的集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图文一体化已成为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基于模型级图文一体化的集成方式基本上解决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GIS图形系统和工作流审批系统的开发相对独立的问题。模型级图文一体化的集成方式代表了GIS与工作流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本文以江苏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中GIS与工作流的集成为实例,研究了该电子政务平台中GIS的体系结构及GIS功能的划分,并从数据集成、用户权限角色集成、功能集成、用户界面集成等四个方面对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图文的一体化。并在模型层次对GIS与工作流的集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999.
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7年美国首先发现地裂缝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首先从地震研究入手,认为地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因素影响。后逐渐加强研究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我国学者重点对汾渭地堑地裂缝成因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种成因机理模型,并用GIS技术建立简单的预测预报系统。文章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对地裂缝成因机理和水文特性的研究以及预测、预报工作的同时,对今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地裂缝的研究正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地裂缝的形成与发展,以非线性理论(如分形)对地裂缝系统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系统,减少地裂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它加以利用,是今后地裂缝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何义权 《安徽地质》2009,19(1):1-11,16
回顾了安徽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叙述了标准化、基础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发应用、电子政务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国土资源信息化面临数据质量、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和技术方面的挑战,事实上这些挑战不仅仅局限于安徽、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土资源部门,而是信息化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