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84篇 |
免费 | 705篇 |
国内免费 | 2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89篇 |
大气科学 | 213篇 |
地球物理 | 416篇 |
地质学 | 1469篇 |
海洋学 | 290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746篇 |
自然地理 | 15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140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269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88篇 |
2014年 | 326篇 |
2013年 | 659篇 |
2012年 | 462篇 |
2011年 | 482篇 |
2010年 | 391篇 |
2009年 | 574篇 |
2008年 | 699篇 |
2007年 | 687篇 |
2006年 | 602篇 |
2005年 | 523篇 |
2004年 | 478篇 |
2003年 | 427篇 |
2002年 | 384篇 |
2001年 | 253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163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OLE技术的开发方式能够将成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强大功能和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但在海量数据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泰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TNGIS)的开发为例,重点介绍了基于OLE技术的回叫机制、MapInfo对象、实现MapInfo与应用程序通讯所用的类、窗体类及其使用方法。以此为基础,笔者提出了以大型分布式数据库MYSQL为平台,采用图形与属性分离的方式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法,以解决系统运行速度缓慢的问题,达到优化数据访问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23.
24.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26.
27.
以哈尔滨市为例,探讨如何建立城市级空间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中心和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两个方面来阐述在进行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时要着力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力求建立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为城市级的地理信息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8.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成因复杂,既包括人为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筑荷载作用,又包括自然土体固结和活动构造影响。地下水开采和建筑荷载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如何提取区域尺度建筑载荷,评价其对地面沉降影响,是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简化后的容积率表征建筑载荷,首先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信息,然后使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同等地下水开采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分布,其次采用阴影长度法提取了研究区建筑体高度,最终结合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容积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①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沉降速率大于30 mm/a的区域占比21.08%;② 地下水开采同等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区呈H形分布于平原区中部和北部;③ 阴影长度法能够较准确的评估出建筑容积率,可用于区域尺度静载荷的提取与分析;④ 在地质条件相似、水位变化相同的局部区域内,地面沉降速率与建筑容积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29.
标准农田规划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耕地的质与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在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科学规划,而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该规划的编制。基于对标准农田规划过程的分析,将模型的概念框架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①构建标准农田资源评价模型:利用群体层次分析法和土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估标准农田资源;②构建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生成模型:采用0 ̄1整数规划模型生成若干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③构建标准农田最优规划方案决策模型,采用非确定型决策模型辅助评价选取最优规划方案。文章对概念模型的规范化过程进行详细探讨,最后以浙江省桐庐县石阜镇为实验区,对模型进行实现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