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62篇 |
免费 | 991篇 |
国内免费 | 18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327篇 |
地球物理 | 464篇 |
地质学 | 6381篇 |
海洋学 | 562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80篇 |
自然地理 | 17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190篇 |
2022年 | 311篇 |
2021年 | 333篇 |
2020年 | 345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363篇 |
2016年 | 315篇 |
2015年 | 340篇 |
2014年 | 485篇 |
2013年 | 368篇 |
2012年 | 552篇 |
2011年 | 514篇 |
2010年 | 380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405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399篇 |
2005年 | 376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96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226篇 |
1998年 | 168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38篇 |
1995年 | 117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河流地质考古学是基于地层研究河流和考古遗址之间关系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开展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揭示了黄河复杂的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2010~2016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3个全新世遗址(岸上、三杨庄和大张龙村)的地质考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区域内遗址的地层记录表明,许多考古遗址被深埋于地下,并可能影响了3000 a B.P.以来的河流沉积过程。我们在岸上遗址发掘了A、B、C、D共4处青铜时代的沟渠遗迹,这些沟渠的堆筑可能影响了后期的沉积过程并导致了遗址周边微地貌的改变;在三杨庄遗址识别出了多层不同时期的人为古土壤,包括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在大张龙村发现了北宋时期黄河泛滥沉积物,其沉积过程可能受周边村落遗址的影响。根据测得的14C年代和沉积层厚度,本研究进一步对这3处遗址的沉积速率进行了估算,并与前人对华北平原沉积速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3处遗址所显示的沉积速率自3000 a B.P.开始显著增加,与对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河道沉积速率的估算结果相吻合。因此,基于遗址的地质考古研究能够为探索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大量信息。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开展更多基于考古遗址的河流地质考古研究,以深入探讨华北平原的自然沉积过程与文明演进过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122.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6):2141-2156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high-field-strength elements (REE-HFSE) exploration sector conducts most evaluations at deposit and smaller scales. It is not evident how the sector performs a preceding exploration stage—rating and prioritising REE-HFSE mineralised provinces—to determine which provinces are prospective enough to warrant investment. Here we present an objective, repeatable, low-cost method to screen any REE-HFSE province, as a foundation for district-scale investigations or asset evaluations. It is original for REE-HFSE screening, and adapted from regional scale copper, cobalt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CO2 storage, screening methods. It is centred upon a mineralised province’s favourability for potential value creation, and to identify: (a) its main information gaps; (b) its weakest links; (c) its exploration maturity and remaining potential category; (d) how it compares against other REE-HFSE provinces; and (e) if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justified. This method incorporates geoscience, strategy, economic and socio-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way that is understandable and directly usable across stakeholder groups. The workflow is systematic, yet flexible enough to accommodate organisation-specific criteria, and usable for other commodities. It provides the platform to build a global REE-HFSE province map and database consistently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organisations. Categories for the extent of province exploration maturity and remaining mineral potential are proposed. We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using the Gardar REE-HFSE Province (GRHP) of south Greenland. We conclude that it is a moderate size, frontier province that is currently of questionable favourability for value creation. To move GRHP into a positive favourability class, its current weak links need strengthening by research,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dustry stakeholders: evaluate the mineral system; integrate all information geospatially and place it in the public domain; help the region improve some community health and safety issues; convert some mineral resources into an Ore Reserves category; commence mining and sales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3.
124.
LIU Jianqiu WU Cairong WANG Shaohong CHEN Binghua FANG Yulin YU Mingt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7,81(5):722-726
The paleoforest remains studied are distributed within a range of 18000 m^2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Qianhu Bay, Fujian Province. Eighty-nine ancient tree stumps can be clearly recognized in the paleoforest remains. Microscopic studies of 10 relatively low-carbonized stump samples definitely showed four species: Glyptostrobus pensUi (Staunt) Kouch, Schima superba Gardn., Cinnamomum Schaeffer, and Litsea Lam. The 14^C dating of some samples yielded the ages of 42560±350 to 〉43000 a B. P.,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125.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 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 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3 C)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 C)和δ(^18 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127.
地域分异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为了研究不同区位土壤侵蚀问题,从土壤生态景观及系统论出发,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为一不对称的断块一环组合,土壤流呈现向长江、江汉盆地中心轴带辐聚、单流向特点。景观空间异质性形成的首要驱动因子是大地构造背景,以房县一襄樊一广济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发展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现代气候带、降雨量、温热程度及土地利用等差异,造成了湖北省区域土壤地理、土壤生态的分异,形成湖北省土壤生态带、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宏观格局;其次大兴安岭一武陵山深部构造陡变带两侧新构造运动强度差异、大别造山带构造强烈隆升,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西强东弱、南北强中间弱的态势;成土母岩差异性决定了土壤可蚀性的多变;空间上“土壤侵蚀内城区”分布在湖北省的周边地区,经济贫困、管理落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水土流失间形成“自反馈作用”,这一现象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8.
近几年来,笔者依托大面积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新一轮《云南省区域地质志》(第二版,修编)工作,梳理了云南省内存在10条蛇绿混杂岩带,通过对比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认识。蛇绿混杂岩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已经消失了的古大洋残迹。古大洋受俯冲作用被压缩在板块之间,形成具有代表不同构造古地理单元、不同成因的岩石构造的异地堆垛体——蛇绿混杂岩,其具有地质记录不完备性的特点。按其形成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可将蛇绿混杂岩的组成物质划分为地幔岩、洋中脊侵入岩浆杂岩、洋盆及洋内弧火山-沉积建造、外来岩片等4大类岩石组合。本文依托云南省多条典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岩石组合特征,将蛇绿混杂岩的4大类岩石组合按照具体的物质组成、岩石成因细分为13类岩石成因组合。通过对洋盆由扩张成盆向俯冲消亡转化的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洋盆扩张鼎盛时期的3条判别标志:①远洋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也是沉积速率最低的地史时期;②前弧玄武岩的首次出现;③亚速尔型洋岛玄武岩向夏威夷型洋岛玄武岩的转化。此外,本文认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确定为蛇绿混杂岩形成的主要时代。 相似文献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