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反映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 (1990~2003 )和基本单位普查 (2001 )数据,实证分析了东莞市第二产业分散化空间格局前提下,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多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成功港资企业"两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以及镇区工业集团总公司"园区型"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探讨了东莞金融服务业"无强中心,分散化"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4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人们愈来愈重视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在对东莞市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时视频网络监测系统",拟对该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和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43.
徐闯  刘广州  陈晓宏 《湖泊科学》2022,34(5):1540-1549
溶解氧是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度量指标,研究溶解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河流溶解氧动态过程和理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许多河流均存在溶解氧偏低问题,严重影响河流水质.基于此,收集了珠江流域东江(东莞段)上游桥头、中游樟村和下游沙田泗盛3个水质监测站的实测资料,采用折线图和箱型图分析溶解氧在月、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采用最大信息系数、交叉小波转换和多元线性回归3种方法解析溶解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溶解氧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低值区分布在入海口处的沙田泗盛站,多年平均溶解氧浓度仅为3.11 mg/L.时间变化上,2011-2019年溶解氧主要在11.64个月的周期下循环变化.溶解氧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个站点丰水期溶解氧浓度比枯水期分别降低1.68、2.03和1.77 mg/L.驱动因素上,溶解氧的时空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桥头站和樟村站水质较好,水温是这两个站点溶解氧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主要在8~16个月的周期上调控溶解氧变化,在两个站点分别可以解释溶解氧整体变化的70%和57%.沙田泗盛站受多条支流汇...  相似文献   
44.
杜志威  文志敏  金利霞 《热带地理》2022,42(8):1217-1227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因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经济主体在危机中的能动性则关注较少。通过对东莞市4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访谈,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能动主体的响应与行动,运用能动性视角对较短时期内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构建“结构-能动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经济韧性重塑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并不是经济主体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其形成过程从冲击发生开始先后经历认知―适应―重塑3个阶段;重塑经济韧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受到产业经济、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基于揭示能动性因素在塑造短期经济韧性关键作用,总结出3个方面的理论启示:注重短期适应与长期变革的转换;强调能动性对结构因素的塑造;关注能动主体与外部联系的耦合。  相似文献   
45.
东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CBR和CA方法对比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ny studies on land use change(LUC),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models,have yielded good results.Applications of these methods have revealed both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However,LUC is a complex problem due to influences of many factors,and variations in policy and natural conditions.Hence,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methods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and comparison of typical approaches is re-quired.Since the late 1980s,CA has been used to simulate urban growth,urban sprawl and land use evolution successfully.Nowadays it is very popular in resolving the LUC estimating problem.Case-based reasoning(CBR),a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has also been employed to study LUC by some researchers since the 2000s.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used the CBR method in the study of LUC.The CA approach is a mathematical system con-structed from many typical simple components,which together are capable of simulating complex behavior,while CBR is a problem-oriented analysis method to solve geographic problems,particularly when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geographic processes are not yet understood fully.These two method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LUC research.Thus,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nhanced CBR model,which is proposed in our previous research(Du et al.2009),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BR and CA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LUC is presented.LUC in Dongguan coastal region,China is investigated.Applications of the im-proved CBR and the cellular automata(CA) to the study area,produce results demonstrating a similarity estimation accuracy of 89% from the improved CBR,and 70.7% accuracy from the CA.From the results,we can see that the accuracies of the CA and CBR approaches are both >70%.Although CA method has the distinct advantage in predicting the urban type,CBR method has the obvious tendency in predicting non-urban type.Considering the entire ana-lytical process,the preprocessing workload in CBR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A approach.As such,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CBR approach is more flexible and practically useful than the CA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land use change.  相似文献   
46.
东莞地区中侏罗统塘厦组为富含凝灰质的湖泊沉积。对样品进行全岩分析和ICP-MS微量元素分析,并计算Sr/Ba、B/Ga和Ca/Mg比值,其比值变化与古盐度变化成正相关,特征显示塘厦组为咸水湖泊沉积,由下至上古盐度逐渐降低,水体深度也逐渐变浅。对样品进行ICP-MS稀土元素分析,计算各样品δCe值和(La/Yb)N比值,δCe值介于0.83 ~ 1.31之间,(La/Yb)N值均明显大于1或小于1,其特征反映湖泊沉积物沉积速率较低,只在塘厦组底部和上部出现相对高的沉积。元素P和Sr/Cu值反映其富集与迁移,受到气候的控制。元素P平均值在0.205×10-2; Sr/Cu平均值大于4.0×10-6,在中晚期出现最低值1.42×10-6,这是塘厦组以干热气候为主,中晚期出现了短暂温湿气候所造成的。塘厦组为干热气候下缓慢沉积的咸水湖泊沉积。Zr-Th、La-Th-Sc判别图解、稀土元素特征及区域构造分析,显示中侏罗世东莞地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受伸展作用影响,本区发育弧后裂谷型湖盆。泥岩La/Yb-∑REE源岩判别图解显示,源岩为玄武岩、花岗岩和沉积岩。  相似文献   
47.
环境污染对东莞市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东莞市32个镇区1995~200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考察表明,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东莞市北部水乡,尤其是水乡下游各镇区的经济增长,妨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一个地域环境污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完全局限在该地域内,承受最大影响的往往是其下游地域和下风向地域.水乡上游保护区的发展实践表明,保护环境并不一定会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8.
在潜力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伪潜力指数,将其应用于定量描述城镇集聚能力的极化过程,并分析城镇规模和交通条件对集聚能力的影响。为了消除时间段上存在着常数的变量问题,通过面板数据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验证研究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东莞各镇区1997-2005年城镇集聚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城市内部是否存在极化现象。结果表明,镇区集聚能力在空间上存在聚类;集聚能力的变化使极化现象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加强,但在经济核心地带内部出现了反极化现象。综合城镇规模对集聚能力的提高更加显著,其空间格局奠定了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从而决定了经济发展要素流动的方向,产生极化现象。选取净迁入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证明潜力指数计算结果与人口和资金的吸引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9.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诱发了城市热的环境问题。探索城市热环境时空布局与变化特征,分析变化原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莞市为例,以1986—2017年间8个时相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通道算法对东莞市地表温度进行定量反演,分析东莞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莞市30多年的城市热环境主要表现为热岛的分布格局,由零散的点状分布逐渐发展成沿着主要交通路线的带状分布;东莞市城镇/街道中心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村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1986—2017年东莞市的热岛比例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0.06上升到0.15,在2009年东莞市热岛效应达到最高。研究结果对合理规划东莞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高益忠  陈明辉  黄燕 《测绘通报》2021,(7):140-143,149
本文通过对东莞市获批的278处历史建筑的现场调研,采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空间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数字化建库,结合数字化管理平台与公众服务系统全方位展示和传播东莞市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旨在探索数字化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活化利用及传播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