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8篇 |
免费 | 540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27篇 |
大气科学 | 101篇 |
地球物理 | 527篇 |
地质学 | 629篇 |
海洋学 | 154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388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170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351篇 |
2012年 | 282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231篇 |
2007年 | 227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84篇 |
2003年 | 147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03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浅谈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在西部测图工程中,结合两年的野外测绘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为西部测图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使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相似文献
13.
14.
分辨率是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宜的分辨率既能将等高线高程信息尽可能保留,又不会因插值造成数据冗余及误差。基于对格网DEM生成方式的理解,提出了等高线隔断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地形图矢量化的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由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频率统计来确定格网适宜分辨率参考值的方法。同时,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的长度与其频率相乘得到标准长度,以及等高线隔断线中心点生成的密度分析图,均可在频率特征决定适宜分辨率参考值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通过样区实验验证,实现简便,可度量性强,与其他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对确定适宜格网分辨率参考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Google地图应用之广东省地区JOPENS地震速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oogle公司提供的电子地图服务,以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作为系统设计架构,监听JOPENS实时系统发送的地震触发消息,访问JOPENS数据库,根据广东省地区的监测要求,制定检索、筛选策略,获取地震详细信息,显示在浏览器网页上.采用Google地图的JOPENS地震速报系统可以使地震信息发布的显示内容...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图集编制中关于地图影响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激烈的地图市场中,通过研究地图影响效应策略,可有效地使所设计与制作的城市地图作品得以创新、发展,并以《深圳市龙岗区地图集》的设计为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电子地图及导航电子地图的概念、特点、用途,借鉴当今和历史事例说明两者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述如何加强对导航电子地图的管理,建议通过宣传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9.
徐健;蔡忠亮;赵军;杨文;李伯钊;王淼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1):73-77
智能移动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与普及,使得电子地图向着移动便携化发展。移动计算环境下,电子地图的呈现方式不再保持固定不变,而是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根据具体情境做出动态变化。本文阐述了以自我为中心电子地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内容,并提出从自我的角度对电子地图进行空间信息组织以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20.
Topographic feature points and lines are the framework of topography, and their spatial distance relationship is an breakthrough in the study of topographical geometry, inter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evel. Proximity distance (PD) is an indicator to describ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ully source point (GSP) and the watershed boundary. In the upstream catchment area, PDs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streamline proximity distance (SPD), as well as by the horizontal proximity distance (HPD) and the vertical proximity distance (VPD)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The series of indicators (e.g., SPD, HPD and VPD) are important for quantify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loess basin because of the headward erosion of loess gullies. In this study,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with 5 m resolution and a digital topographic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SPD, VPD and HPD in 50 sample areas of 6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lso analysed. Results show that: 1) Central tendencies for the HPDs and the VPDs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and the six typical loess landforms are evident. 2)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HPDs and the VPDs exhibit evident trends and zonal distributions over the whole study area. 3) The HPDs have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ully density (GD) and hypsometric integral. The VPDs also correlates with GD to an extent. Vegetation cover,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loess thickness have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VPD than on the HP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