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篇 |
大气科学 | 30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20篇 |
海洋学 | 19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7篇 |
自然地理 | 1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通过对北大西洋 IODP U1313站深海沉积序列高密度取样和粒度分析,利用粒级-标准偏差变化算法和EMD方法提取了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本文粒度组分可分为细组分( 1.73μm,组分Ⅱ),其中粗组分又分为组分Ⅱ a(1.73~34.26μm)和组分Ⅱ b( >34.26μm)。综合分析认为: 组分Ⅰ为西风环流搬运堆积形成,组分Ⅱ为洋流搬运下沉积形成,组分Ⅱ b虽然含量较低,但能指示冰漂砾事件的发生。比值曲线组分Ⅰ/组分Ⅱ和组分Ⅰ/组分Ⅱ a波动幅度较大,可作为反映古气候冷暖波动的敏感指标。对组分Ⅱ、组分Ⅰ/组分Ⅱ进行EMD分解,结果表明: 在本研究时段内,两指标对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周期体现均不明显,而2ka(2.12ka和2.15ka)的亚轨道千年周期是主要的周期之一。依据上述多个指标的波动情况,把研究剖面69.93~115.18mcd(1471.53~2415.60ka)分为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 A阶段(1471.53~1640.09k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9~57,冰期和间冰期迅速转换,发生多次IRD事件; B阶段(1640.09~1865.57ka),对应MIS 58~69,间冰期显著而冰期不明显; C阶段(1865.57~1914.70ka),对应MIS 70~72,冰期显著而间冰期不明显; D阶段(1914.70~2021.13ka),对应MIS 73~76,冰期不显著;E阶段(2021.13~2092.21ka),对应MIS 77~78,冰期显著,发生多次IRD事件; F阶段(2092.21~2226.43ka),对应MIS 79~85,间冰期显著; G阶段(2226.43~2261.53ka),对应MIS 86期,发生多次IRD事件; H阶段(2261.53~2384.61ka),对应MIS 87~93,冰期不显著而间冰期显著; I阶段(2384.61~2415.60ka),对应MIS 94~95,发生多次IRD事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数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SVD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选取1957-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资料和北半球500hPa秋、冬、春季的平均高度场资料,对沙尘暴和高度场作SVD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次数各地具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可能与大尺度气候背景的变化有联系。变化的最敏感区域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新疆西部、青海西部和东北地区。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同期及前期500hPa高度场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前期环流形势对春季沙尘暴频数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环流场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因为前一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我国春季北方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4.
5.
Hilbert-Huang变换能够定量描述非线性、非平稳复杂时间序列的时频特性,较传统分析方法更具优势.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EMD分解,得到变化过程的内在模态函数和趋势项函数,而后对各内在模态函数进行Hilbert-Huang变换,从而揭示出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以黄河花园口站1952-2009年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时间序列为例,对其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得到不同波动周期的振荡分量及趋势分量,具体分析了各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花园口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过程中存在准3.2a、准6.4a、准11.8a和准31.0a周期的波动,其中准3.2a和准6.4a的周期波动是引起原序列波动的主要原因,近60年来花园口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呈递减趋势,由此揭示了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过程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波动分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其变化与大气低频振荡、ENSO、太阳活动及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7.
8.
Based on the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January 2008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SSTA mode most correlated with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GHAs) in January 2008 in the North Pacific exhibited
a basin-wide horseshoe pattern with a warm center in November 2007. This persistent SSTA pattern would induce positive GHAs
in the Aleutian Low area and East Asia and the north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January 2008 by
maximum diabatic heating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Kuroshio Oyashio Extension (KOE) area, leading to the occurence of the
circumpolar trough-ridge wave train anomaly in January 2008. 相似文献
9.
10.
腐解9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化感物质对杉木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有机溶剂与蒸馏水混和浸提杉木枯枝落叶腐解9个月后化感物质,应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杉木枯枝落叶腐解9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物质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胚轴长及干物质量等指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鲜物质量则表现为轻微的促进作用;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均等表现为抑制作用.腐解土中的弱极性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各指标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极性化感物质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轴长及干物质量等表现为抑制作用,但对胚根长、鲜物质量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