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7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715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576篇
地质学   444篇
海洋学   229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143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1.
刘达  韩晓冰  房龙 《东北测绘》2012,(5):175-178,182
测绘工作中经常碰到3维直角坐标系的3维转换问题,本文通过简单的几何平移旋转缩放算法,对3维十六参数的直角坐标系变换,进行了理论描述和几何证明以及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312.
从城镇地籍数据变更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当胁管理工作的需求现状出发,结合“3S”技术的最新发腥,引入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空删数据库技术、丽向对象等先进技术,埘城镇地籍数据变更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3S”集成技术的城镇地籍数据变更新模式,并探讨了在这种变更模式下城镇地籍数据变更工作实施与数据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13.
在对现实世界进行高度抽象化的表达过程中,许多学者和机构提出了多种空间数据模型(或称之为空间数据结构)。文章首先总结了现有模型所使用的基本几何要素,并对其利弊进行了讨论:然后总结了使用这些几何要素进行组合、扩展以构建更为复杂的空间实体的理论即空间数据建模理论,同时也对不同理论的通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笔者随后以4维空间为基础.从空间内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维度下的空间构成.得出了3维空间的最简基本要索,并通过对比相关文献对geometricprimitives的中文翻译将其命名为“几何基元”。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3维几何基元构成空间实体的数学表达本质.沦述了依此几何基元构成的空间实体之间基本拓扑关系的表达方法。最后笔者设计了一套数据结构以系统构建空间数据模型,该模型有利于实现3维空间数据库.可为形成3维数据资产提供蘑础。本文的结论认为,该3维空间数据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体3维和表面3维的模型一致性问题,提供了结合“地学3维”和“3维数字城市”等不同应刚系统的途径:同时可将当前的2维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扩展到3维:另外还可以为3维空间分析和专门的3维渲染引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14.
介绍了琅岐闽江大桥的概况,阐述了大桥测量坐标系统建立的原理以及转换参数求解的方法,分析了转换参数的精度,结果证明完全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15.
将GPS数据处理科研软件和商业软件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着重从GPS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方面,讨论几种常用GPS静态数据处理软件在功能、基线解算和数据处理结果方面的差异,为使用不同G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16.
H. Tammet   《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1(2-4):194-200
A new open access dataset ATMEL2007A (http://ael.physic.ut.ee/tammet/dd/) takes advantage of the diary-type data structure. The dataset comprises the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ductivities, air ion concentrations and accompanying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at 13 stations, including 7 stations of the former World Data Centre network. The dataset incorporates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diurnal series of hourly averages and it can easily be expanded with additional data. The dataset is designed for importing into a personal computer, which makes possible the appending of private data and safely protecting it from public access. Available free software allows extracting data excerpts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data tables or spreadsheets. Examples show how the dataset can be us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correlations and trends in atmospheric electricity and air pollution.  相似文献   
317.
An assessment of the likely benefits of assimilating in situ temperature (T) and salinity (S) observations from repeat glider transects and surface velocity observations from high-frequency radar arrays into an eddy-resolving ocean model is presented. The deployment of new shelf observation platforms around Australia is being undertaken through the Australian Integrated Marine Observing System program. In this study, various options for an observing system along the coast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re assessed for their benefits to an ocean forecast and reanalysis system. The forecast system considered here uses ensemble optimal interpolation (EnOI) for data assimilation. Using error estimates from the EnOI scheme, estimate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errors are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observing systems that include a range of remotely sensed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f HF radar observations are assimilated along with the standard components of the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the analysis errors are likely to reduce by as much as 80% for velocity and 60% for T, S and sea-level in the vicinity of the observations. Owing to the relatively short along-shore decorrelation length-scales for T and S near the shelf, the glider observations are likely to provide the forecast system with a more modest gain.  相似文献   
318.
地形对登陆台风麦莎(2005)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亮  费建芳 《气象》2008,34(6):60-66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05年9号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期的过程进行了48h模拟,应用低通滤波器分离模拟结果中的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运动,并采用热带气旋动态坐标跟踪考察登陆过程中热带气旋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通过研究地形对两种尺度间动能和涡度转换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地形对热带气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热带涡旋性强度,这种影响随气旋中心与地形间距离的缩小而逐渐增强,且强度的增强在对流层中高层表现得更为明显.去掉地形后对流层低层次天气尺度系统向热带气旋输送的动能减少,次天气尺度系统对热带气旋动能的消耗增大;当低层涡度转换项的垂直运动贡献为负时,去掉地形会加剧这种负贡献,即次天气尺度系统从热带气旋得到更多的正涡度;从整体上看,去掉地形后,热带气旋不仅没有从次天气尺度系统获得正涡度,反而将自身的正涡度向外输送.  相似文献   
319.
GLDAS和CMIP5产品的中国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分析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LDAS同化产品和12个CMIP5模式的输出结果,从土壤湿度对降水影响的两个中间环节出发,通过分析陆面耦合指数ILH、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耦合指数ILCL以及抬升凝结高度ZLCL间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与降水间耦合特征,并对1958~2013年及RCP4.5辐射强迫情景下50年(2006~2055年)的4个代表性区域夏季耦合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58~2013年期间,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新疆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为夏季中国土壤湿度与降水耦合的最强区域;陆面耦合指数ILH变化幅度从高到低依次出现在华北、华南、内蒙古中部和西北地区,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发生转折。2006~2055年的平均而言,预估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仍为耦合最强区;与历史时期(1958~2005年)比较,新疆中部和内蒙古阴山山脉附近的耦合指数ILH增大,而广西和广东地区的则减小;对于耦合指数ILH的年代际变化(2006~2055年),2026~2035年间华北最大而华南最小,西北地区变化不大,而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耦合强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20.
中国区域多源土壤湿度数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中国区域1992~2010年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卫星遥感反演(以下简称ES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of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Interim(ECMWF Reanalysis-Interim,以下简称ERA)两套再分析土壤湿度数据在典型区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湿度均能较好的描述观测区域的总体土壤干湿变化,但均值和趋势一致性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ESA、ERA资料都能较好的描述中国区域春、夏、秋3个季节土壤湿度的干、湿分布格局。在干湿程度上,ESA在北方地区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和西南较观测偏湿;ERA在北方和西南地区较观测偏湿,在江淮较观测偏干;在江淮、华北部分区域,ERA与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要高于ESA。ESA、ERA与观测在秋季时相关性最好(大部分站点大于0.7);在全国大部分区域,ESA偏差要小于ERA且在大部分地区都表现出与观测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ERA在东北、华北、西南变干的范围明显大于观测;然而,ERA能更好的体现观测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ERA与观测的一致性最好,而ESA在受降水、植被、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小的时段或区域与观测的一致性更好,对秋季土壤湿度的描述比春、夏季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