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5篇
  免费   1274篇
  国内免费   545篇
测绘学   2240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1700篇
地质学   1528篇
海洋学   601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693篇
自然地理   1299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39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389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wo approaches of generating pore networks of porous media are presented to capture the pore fabric. The first methodology extracted pore structure from a computer simulated packing of spheres. The modified Delaunay tessellation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porous media, and modified Nelder–Mead method in conjunction with three pore‐merging algorithms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pore size and coordination number distributions of the randomly packed spheres. The Biconical Abscissa Asymmetric CONcentric bond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wo adjacent voids. This algorithm was validated by predicting pore structure of a cubic array of spheres of equal radius with known pore sizes, throat sizes and coordination number distributions. The predicted distributions of pore structure agreed well with the measured. Then, the algorithm was used to predict pore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of randomly packed spherical particles, and predicted permeability values were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icted permeability value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measured, confirming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capture the main flow paths of packed beds. The second methodology generated an equivalent pore network of porous media, of which the centers of voids were located in a regular lattice with constant pore center distance. However, this network allowed for matching both main geometrical and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ous media.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approaches suggested that the second approach can also be used as a predi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microscopic properties of flow through porous media.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水中桥墩施工允许误差,推导了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必要精度,研究并设计了不同跨河长度下的桥梁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和跨河水准测量的测回数及组数,研究成果可供相关规范修订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角网渐进式简化的等高线多尺度综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网渐进式简化的等高线多尺度综合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其不仅可以较好地保留地形特征,而且可以完全避免等高线相交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大地测量基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 ;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 ;为精化大地水准面 ,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相似文献   
15.
与已有的侧重于服务内容的方法不同,本文根据服务组合的历史记录,提出了一种依据服务间依赖关系发现重要服务,以及其他可与之进行组合的服务的方法。在对ProgrammableWeb真实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发现的重要Web API在Mashup中出现率达95%,且在分析给定Web API集的可组合性方面,成功率高达98%。  相似文献   
16.
This work presents a novel neural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detect structural damage.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mprise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system identification, involves using neural system identification networks (NSINs) to identify the undamaged and damaged states of a structural system.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the outputs with respect to the inputs of the NSIN, which identifies the system in a certain undamaged or damaged state, have a negligible variation with different system errors. This loosely defined unique property enables these partial derivatives to quantitatively indicate system damage from the model parameters. The second step, structural damage detection, involves using the neural damage detection network (NDDN) to detect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the structural damage. The input to the NDDN is taken as the aforementioned partial derivatives of NSIN, and the output of the NDDN identifies the damage level for each member in the structure. Moreover, SDOF and MDOF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damage detection of linear structure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节理网络分形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庞大鹏  陈剑平  王丹微 《岩土力学》2009,30(5):1415-1420
分形几何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研究非线性现象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的诞生为揭示隐藏于混乱复杂现象的精细结构和定量地描述它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将分形的方法引入到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岩体结构面网络的分维值来预测岩体的质量。结合工程实例可以看出,岩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其分形描述可作为评价结构岩体质量的标准之一。分形方法是评价岩体性质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网络结构、软件系统框架及软件部署、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组成、台网中心软件系统的研发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山西地震电磁辐射台网中心系统"的搭建技术。通过系统的运行,可对全省电磁辐射观测台站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数据共享、远程控制。  相似文献   
19.
科学合作是促进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地理因素是影响科学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只是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对科学合作强度与地理距离的函数关系进行描述,无法揭示科学合作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内部差异性。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以中国雾霾研究的合作网络为例,通过对文献题录中的位置信息进行解析,将虚拟的科学合作网络映射到地理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地理距离的科学合作网络社区发现方法,挖掘科学合作网络中蕴含的空间聚类特征,从而对科学合作的地域倾向性进行反映。通过比较发现,基于合作频次与地理距离的社区发现算法,能够使社区内部的平均地理距离最小而合作强度最大,既反映了科学合作在地理上的近似性,又体现了科学合作强度特征。该方法能够直观地揭示科学合作中隐含的空间分布模式和联系,对其他复杂网络的地理社区划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胥颐  许静 《内陆地震》1996,10(1):7-14
以台网的布愕和设备配置为依据,针对承担珠任务的设计指标,详细地介绍了乌鲁木齐遥,是地震台网的基本功能以及资料分析方法;结合考核运行期间记录地地震,分别对微震,强震和远震的监测能力以及适用范围做出评价,同时讨论了误差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