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30篇
  免费   6350篇
  国内免费   8149篇
测绘学   4848篇
大气科学   4812篇
地球物理   7045篇
地质学   20410篇
海洋学   4345篇
天文学   3402篇
综合类   2676篇
自然地理   5591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695篇
  2022年   1397篇
  2021年   1636篇
  2020年   1483篇
  2019年   1894篇
  2018年   1293篇
  2017年   1606篇
  2016年   1634篇
  2015年   1795篇
  2014年   2177篇
  2013年   2174篇
  2012年   2316篇
  2011年   2428篇
  2010年   2087篇
  2009年   2628篇
  2008年   2537篇
  2007年   2618篇
  2006年   2549篇
  2005年   2383篇
  2004年   2077篇
  2003年   1956篇
  2002年   1711篇
  2001年   1485篇
  2000年   1486篇
  1999年   1298篇
  1998年   1125篇
  1997年   806篇
  1996年   667篇
  1995年   578篇
  1994年   544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324篇
  1991年   282篇
  1990年   189篇
  1989年   155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陈兴龙  龚和强 《贵州地质》2010,27(2):106-110
运用由西方著名经济学家B.Ohlin所创立的"资源禀赋论"的概念和原理,对黔北铝土矿的资源禀赋要素分析,探讨该区铝土矿的勘查方式与手段,提出黔北铝土矿勘查的初步模式。  相似文献   
952.
陕西铜川—黄陵地区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陕西铜川、宜君和黄陵一带赋存着丰富的油页岩资源。主要的含油页岩层位是中—晚三叠世延长组下段上部,具体形成时间为中三叠世晚期。野外观察发现,油页岩露头主要分布于铜川—宜君—黄陵一带,主矿层厚度一般为2~36 m。测得含油率为1.8%~13.7%,发热量为1.66~11.45 M J/kg,推测干酪根类型为I-II1,产烃率为400 kg/t,中等偏好,页岩油(相当于原油)资源量约100×108t,储量近亿吨。宏观和微观资料表明,该区油页岩是在淡水、近岸、强还原、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属于大型内陆湖盆的半深—深湖相,埋藏浅,储量较大,交通条件好,如果在适当时机开发,不仅可获得初步经济效益,也可为鄂尔多斯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获取开拓性的经验。该区油页岩矿位于西部最大城市西安市附近,开发利用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53.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连续测定岩石中的铁和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英  刘孙波 《矿物岩石》1993,13(2):107-109
本文提出用磺基水杨酸(SSA)作显色剂,在不同pH值和同一波长下.于一分试液中连续测定铁和钛的分析方法。测定波长为420nm,测铁的pH值为8—11,Fe量在0—10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测钛的pH值为2,TiO_2量在0—14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954.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及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与地质观察相吻合,且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虽然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可称为"板内"火山活动,但它实际上是板块构造的特殊产物.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是其下部被改造为软流层的缘故.这种改造是加水"软化"所致.水则源于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410~660 km)内古太平洋(或其前身)俯冲板块脱水作用.其将岩石圈底部改造为软流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为软流层是地幔对流的重要部分,而大陆岩石圈则不直接参与地幔对流.中生代玄武岩具有εNd<0的特征,说明其源于新近改造而成的软流层,亦即原古老岩石圈之底部.中国大陆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海拔梯度突变界线与东-西部重力异常,陆壳厚度变化,以及地幔地震波速变化梯度吻合.因此可将北北东-南南西向梯度线称为"东-西梯度界".该界东-西海拔高差(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陆壳厚度差异(西部厚而东部薄)和100~150 km的深度范围地幔地震波速差异(西部快而东部慢),均受控于上地幔重力均衡原理.这表明西部高原岩石圈厚度>150~200 km,而东部丘陵平原岩石圈厚度<80km."遥远"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具有自然的地幔楔吸引作用.此吸引作用可引起中国东部"新生"软流层东流.软流层东流必将引起西部高原底部软流层的东向补给(流动).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即从西部的深源(岩石圈深度>150~200 km处)到东部的浅源(岩石圈深度~80km处).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分熔可合理解释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εNd>0)的新生代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及玄武岩的成因.这些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过程的解释,将为更加细致的,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主的讨论所验证.  相似文献   
955.
E. Honza  K. Fujioka 《Tectonophysics》2004,384(1-4):23-53
Results of th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urveys in the Daito ridges and basin in the northern West Philippine Basin suggest that the Daito Ridge was an arc facing toward the south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Early Tertiary.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Tertiary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se data in the Daito ridges and basins and reconstructed based on overall plate kinematics that have operated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Daito Ridge and the East Philippine Islands were positioned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dian and Pacific Plates.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Philippines setting on the Indian Plate approached from the south and collided with the East Philippine–Daito Arc either during the latest Paleocene or the earliest Eocen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bulk of the Philippine archipelago rotated clockwise and Borneo spun counterclockwise during the Tertiary.From the reconstruction, the formation of backarc basins and their spreading direction are assessed. As a result, some primary causes an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are suggested for the opening of backarc basins in Southeast Asia. First, opening of some backarc basins commenced with or was triggered by collisions. Second, backarc basins opened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oceanic plate motion. Third, the formation of some backarc basins was triggered by the approach of a hot spreading center. Fourth, the spreading mode or direction of backarc basin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continent and was also rearranged to spread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oceanic plate motion.The formation of backarc basins and their spreading direction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by plate kinematics. However, the generative force responsible for their formation is possibly within the subduction system, particularly to form horizontal tensional force in backarc side.  相似文献   
956.
基于物元分析方法的水源地水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物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对沈阳浑河附近郎家水源地地下水质进行水质等级的评价。在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此种评价方法,引入了关联函数和权重系数等因素,使得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当地地下水的水质情况。  相似文献   
957.
958.
绵阳地区白垩系岩石风化过程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四川绵阳地区白垩系七曲寺组砂岩、泥岩风化过程的信息动态及其对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护林提供开发信息。  相似文献   
959.
资阳地区震旦系古岩溶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强  肖梅 《矿物岩石》1999,19(3):52-55
位于四川盆地的资阳地区在震旦系灯影组中发现了继威远震旦系气藏之后的又一大型气藏。区内7口钻井揭露的地层显示本区灯影组主要由一套震层状白云岩民,基质岩块具低孔低渗特点,有效的储集空间是由受古岩溶作用产生的溶蚀孔洞和构造作用产徨的裂缝共同构成,溶洞具有数量多,大洞多,发育集中的特点,裂缝具有成因,多期次,多产状的特点,对这套以缝洞型为玉的储层,由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单一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等)的方法难以其  相似文献   
960.
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位于太行山前的唐河、大沙河冲洪积扇交叠部位。“矿水床”深度为60~136m,上更新统下部为石英、长石质粗砂及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质的砾石、卵石。长石类矿物均有风化现象,经过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交替、溶滤作用,在地下水中某些有益组分得以富集,Sr含量0.27~0.476mg/L,H_2SiO_326.47~31.41mg/L,Na9.3~16.6mg/L,矿化度321~475mg/L,属低钠、低矿化度、锶-偏硅酸重碳酸钙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其中,尚含Li,Zn,Br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同位素氚的测试结果:19.21±5.35TU及5.07±3.22TU。抽水试验结果为S=5m时,Q=36~197m ̄3/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