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重复纹理区低空影像匹配中存在的多义性易造成同名点过少或匹配失败等问题利用相位相关法计算了像对中两影像傅立叶变换复共轭的互功率谱预测同名点在平移旋转和尺度上的遍历范围并以尺度遍历范围自适应估计Harris-Laplace尺度空间和检测角点然后通过相关系数法和核线约束匹配同名点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于重复纹理区低空影像匹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获得数量足够且分布均匀的同名点  相似文献   
62.
倾斜影像之间因存在较大几何畸变已有算法尚难取得可靠准稠密匹配严重阻碍后续的三维重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仿射不变特征的自动准稠密匹配与三维重建算法 算法分三个阶段1种子匹配 先利用仿射不变特征获取初始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小二乘匹配least  square matchinglsm 并自适应迭代求取lsm最大收敛区域maximum conver gence  re gion mcr2准稠密匹配 对位于mcr内部的格网点采用透视变换模型的归一化互相关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 ncc测度进行匹配其余格网点则采用对极几何改正模型的加权差值平方和测度进行匹配对于匹配结果中可能存在的外点根据几何一致性关系剔除3三维表面重建 利用影像定向与共线方程对2步结果重建三维点云然后根据三维点云生成三维网格并贴上纹理得到最后的重建结果 实际的倾斜立体影像实验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3.
针对当前典型的损伤模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提出一个基于弹性变形能形式的损伤评价模型。该模型将过程量转化为状态量,考虑了滞回过程中构件位移与刚度退化的影响。通过对滞回过程进行简化与等效,使得地震作用计算变得贴近实际情况。通过四个HRB400级钢筋混凝土柱破坏性试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4.
在西藏安多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研究过程中,进行地表调查和探槽开挖,证实错那-安多地堑北缘主边界断裂上的最新地表断层陡坎实际是该区史前大地震的地表遗迹。根据地表观察和实地测量结果可知,该区最新古地震断坎的延伸范围可达 26~36km,平均垂直位移量达 1.0~1.4m。相关地层-地貌体的年代学测试结果和古地震破裂参数表明,最新的古地震发生在距今约 10.0~8.1ka期间,估计当时的古地震震级介于 6.9~7.3级之间,当时的极震区烈度可能≥Ⅸ度。此古地震破裂的发现表明,青藏高原中部正断层型大地震之后的沉寂时间可以长达近万年,明显长于藏南裂谷带上的正断层型古地震活动间隔。由于安多地区最新大地震之后的离逝时间已足以积累类似强度的大地震,因此,该区未来的大地震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65.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县擂鼓地区出露了一条擂鼓同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位于映秀-北川断裂的中北段,其北东起于擂鼓镇柳林村北部,南西止于石岩村南部,以脆性破裂为特征,分别由3条呈北北东、北西西、北北东走向的地表破裂组成,延伸长度约4~5km,并切割了多种地貌单元,其平均垂直断距为1.5m,平均水平断距为1.4m,垂直与水平断距之比为1.07∶1。通过对该地表破裂带野外测量数据、几何展布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表明: 擂鼓断裂是出露于擂鼓地区的捩断层,具有捩断层的基本特性;其主要特征包括:1)擂鼓断裂的形成是由于在汶川地震中其东西两侧逆冲块体之间的差异性运动而引起; 2)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与映秀-北川主干断裂近垂直相交;3)断面倾角较陡,为高角度断面的逆断层,具有逆冲兼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66.
本文概述:1.理论研究及基体效应的校正;2.本文作者设计与发展的HYX-1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HYX-2轻便型双道X射线荧光仪、HYX-3微型机400道X射线荧光仪、JXY-1X射线荧光测井仪以及用于各型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的找金矿滤波器;3.用于Fe、Mn、Cu、Ni、Cr、Zn、Pb、Sr、Mo、As、Sn、sb、Ba、W、Hg、Au、K、P等矿种的勘查或开采中的测定。实践表明,核地球物理学的X射线荧光技术在勘探和生产中是有效而经济的工具。  相似文献   
67.
b
Long-period data of the Glob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GDSN) recorded over the three-year period from 1984 to 1986 were studied for the occurrence of S-P and P-S conversions from the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that appear as precursors to teleseismic S arrivals. Conversions of this type were identified on a large number of single-station records. Simple stacking of many records enhanced the appearance of converted phases and demonstrated that no major lateral variations in the nature of the transition zone exist between various tectonic regions. S-P and P-S conversions from the 400 km discontinuity were best observed at distances between 70 and 85 while conversions from the 670 km discontinuity showed up best at distances beyond 87. The analysis of published source mechanisms and comparison with synthetic seismograms suggest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converted phases is primarily governed by the earthquake radiation pattern. Phases that have undergone S-P conversions beneath the receiver are best observed from dip-slip events that radiate strong SV - and weak P -waves towards the station. P-S conversions beneath the source area, on the other hand,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from events that radiate strong P and little SV energy towards the station, and also from some strike-slip events. Comparison of observed with synthetic seismograms suggests that the PREM model of Dziewonski & Anderson (1981) explains most of the observations. Observed S-P and P-S conversions from the 670 km discontinuity, however, often have larger amplitudes than in the synthetics.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of converted waves with the P -wave coda, source radiation effects and a velocity contrast across the 670 km discontinuity which is higher than in PREM may all contribute to the discrepancy.  相似文献   
68.
地震观测仪器网络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概述了我国地震前兆仪器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目前地震前兆仪器的现状及其网络化改造的必要性。介绍了DALLAS公司生产的以新型网络微控制器DS80C400 CPU为核心的TINI网络接口板的性能,提出了一种通过TINI网络接口板快速实现地震前兆仪器网络化的方案和实现该方案所必需的软件和硬件。  相似文献   
69.
岩土破损演化理论(Ⅱ):物理状态指标与分区破损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发宁 《岩土力学》2005,26(5):673-679
指出当前利用CT数研究岩土力学的所有方法仅为观察研究,浪费了宝贵的CT定量化信息。利用集合论和测度论知识,基于CT数定义了岩土材料的λ水平破损比与λ水平破损率、(λ1-λ2)水平截理比及其截理率的概念,研究了λ水平破损率与CT数及密度的关系;研究了破损产生的位置和破损判据。基于破损空间截理的概念将岩土材料区分为安全区、损伤进行区和破损区,定义了损伤进行区下、上限边界面,给出了强化-弱化准则的定义,建立了岩土体分区破损本构关系,并进一步推导了岩土破损空间理论的基本方程。  相似文献   
70.
YZ-400型多功能液压钻机是以φ200-500mm大口径薄壁金刚石钻头钻取钢筋混凝土为主的液压动力头钻机,同时兼顾φ91和110mm金刚石岩心钻进。介绍了该机的技术参数、设计原则和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