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2篇
  免费   2441篇
  国内免费   1183篇
测绘学   2643篇
大气科学   780篇
地球物理   1524篇
地质学   3530篇
海洋学   688篇
天文学   325篇
综合类   1217篇
自然地理   1449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85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448篇
  2019年   420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527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663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664篇
  2010年   562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541篇
  2006年   557篇
  2005年   495篇
  2004年   462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1篇
  18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兰宗敏  冯健 《地理科学》2012,(4):409-417
在对北京5个城中村进行24 h活动日志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利用分别可以划分为6类,每一类的时间利用特征都与社会环境及该类人群的属性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工作、娱乐、家务等活动起主导作用。就城中村流动人口而言,不同类别人群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与其时间利用特征紧密联系,同样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活活动路径展示出居民的日常活动正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环境、生活空间以及自身特征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居民的个体行为,导致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时空间结构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基于微观个体的日常活动研究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2.
We present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3D gravity/magnetic data inversion. It combines two algorithms for preliminary separation of sources and an original approach to 3D inverse problem solution. The first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separate sources in depth and to remove the shallow ones. It is based on subsequent upward and downward data continuation. For separation in the lateral sense, we approximate the given observed data by the field of several 3D line segments. For potential field data inversion we apply a new method of local corrections. The method is efficient and does not require trial-and-error forward modeling. It allows retrieving unknown 3D geometry of anomalous objects in terms of restricted bodies of arbitrary shape and contact surfaces. For restricted objects, we apply new integral equations of gravity and magnetic inverse problems. All steps of our methodology are demonstrated on the Kolarovo gravity anomaly in the Danube Basin of Slovakia.  相似文献   
83.
针对控制点获取较困难地区卫星影像定位精度不高的情况,对直线特征作为控制信息提升卫星影像定位精度进行了研究。以"像方直线上任意一点必然位于物方直线和投影中心所构成的平面"作为几何约束条件,通过对直线的参数化表示,建立了基于直线特征的共面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针对航天传感器的成像特点,分析建立了8标定参数的内方位元素模型和简化的外方位元素模型,最终构建了直线特征约束的卫星影像自检校平差模型。利用资源3号(ZY-3)卫星获取的华盛顿地区数据对构建的平差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解决缺乏地面控制点地区影像定位精度差的问题,可达到与常规自检校平差相同量级的精度。  相似文献   
84.
以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建立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威尔逊模型揭示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发展不平衡,北京的城市金融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环渤海地区并未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金融辐射网络,金融一体化还不成熟,仍有金融盲区的存在;各中心城市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85.
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准确获取城市植被的分布信息,是城市气候和地表能量平衡研究的重要内容。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为精确获取和动态监测城市植被提供了重要资料。本研究利用资源三号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植被进行光谱特征分析与提取,提出一种城市植被的自动化信息提取算法—分离面法(Hyperplanes for Plant Extraction Methodology,HPEM)。结果表明:在假彩色反射率空间,植被与NDVI值低的背景有很好的分离性,而在真彩色反射率空间,植被与NDVI值高的背景有很好的分离性;HPEM能很好地避免NDVI最佳阈值法中将建筑物误分为植被的问题,其精度明显优于NDVI最佳阈值法,Kappa系数从0.85提高到0.90,总的错分与漏分误差从21.15%降低到14.18%。可见,本文的HPEM方法能有效提高城市植被信息自动提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86.
为建设"数字西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本文利用AMC580多视角航空摄影仪的倾斜摄影技术和Smart3DCapture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以高原城市西宁市实景真三维模型数据生产为例介绍了数据生产过程及其应用领域。结果表明,用倾斜摄影的方法能高效、高质量地实现实景真三维数据生产。倾斜摄影技术不仅从多个角度采集地面影像,从而克服了传统航空摄影技术只能从垂直角度进行拍摄的局限;倾斜摄影建立三维模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三维建模方法而言,凸显其建模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且所获取的真实、详细、丰富的地物信息,更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真实且直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87.
邹艳红  黄望  阳宽达 《江苏地质》2017,41(3):384-393
杨赤中推估法是一种对空间域复合变量通过连续的几何滤波过程来建立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推估法,建模过程简便且能基于少量已知数据点取得好的建模效果。针对地质勘查中离散、稀疏而不规则分布的地质特征点数据难以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与模型建立的自动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地质特征点数据库为基础,选用负幂指数函数模型建立适合三维地质空间插值的杨赤中推估法估值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杨赤中推估法的三维地质空间插值计算和地质体隐式建模的自动化实现流程与程序;最后以实例矿化插值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移动立方体算法的三维隐式建模方法,快速构建实例矿体三维模型。与人工交互圈定地质体边界和进行矿体推断的三维地质显式建模相比,这种方法能快速直观地分析地质特征并处理样品分析数据,方法可行且高效。  相似文献   
88.
A well-controlled 3-D experiment with pre-defined block heterogeneities is conducted, where neutron tomography is used to map 3-D water distribution after two successive drainage steps. The materi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the two sands are first measur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 multistep outflow experiments. Additionally,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sands is acquired by means of image analysis of synchrotron tomography data and the structure is used for pore-scale simulation of one- and two-phase flow with Lattice-Boltzmann methods. This gives us another set of material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of the sands. The two sets of hydraulic properties (from the lab scale and from the pore scale) are then us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3-D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89.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40~30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75~10kaB.P.)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3阶段的晚期(MIS3a),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8~1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海洋扩涨,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吸引季风降水,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不是稳定暖湿,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90.
Capacity based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s limits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mechanism to group bearing capacity estimation, neglecting, in most cas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aft. On the other hand, a straightforward, nonlinear, 3-D analysis, accounting for soil and structural nonlinearities and the effects arising from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would be extremely high CPU-time demanding and will necessitate the use of exceptionally powerful numerical tools. With the aim of investigating the most efficient, precise, and economical design for a bridge foundation, a hybrid method, compatible with the notion of sub-structuring is proposed. It is based on bo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nonlinear 3-D analys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these targets is a back-analysis of a static pile load test, fitting values for soil shear strength, deformation modulus, and shear strength mobilization at the soil–pile interface. Subsequently, the response of 2 × 2 and 3 × 3 pile group configurations is numerically establish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pplied load to the raf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iles is discussed. Finally, a design strategy for an optimized design of pile raft foundations subjected to non-uniform vertical loading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