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71篇 |
免费 | 1400篇 |
国内免费 | 16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71篇 |
大气科学 | 1065篇 |
地球物理 | 1827篇 |
地质学 | 3749篇 |
海洋学 | 923篇 |
天文学 | 383篇 |
综合类 | 701篇 |
自然地理 | 8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372篇 |
2021年 | 424篇 |
2020年 | 443篇 |
2019年 | 460篇 |
2018年 | 347篇 |
2017年 | 554篇 |
2016年 | 521篇 |
2015年 | 519篇 |
2014年 | 646篇 |
2013年 | 744篇 |
2012年 | 673篇 |
2011年 | 630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583篇 |
2008年 | 626篇 |
2007年 | 608篇 |
2006年 | 615篇 |
2005年 | 556篇 |
2004年 | 471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373篇 |
2001年 | 259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166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1900年 | 3篇 |
1897年 | 1篇 |
18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构造特征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勘探潜力,根据邻区已钻井和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采用断裂几何样式分析及构造恢复方法对蓬莱19-3油田西北斜坡带的断裂成因、构造演化及其控藏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平面上主要发育NE(NNE)向及NW(近EW)向断层,其走向、倾向及垂向上的搭接关系主要受区域应力及地层厚度等因素控制,在不同构造部位体现不同的特征。揭示了3个关键期区域构造应力在本区的叠加,即早白垩世(燕山期中期)的拉张,始新世晚期的右行走滑及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拉张。早白垩世发育的基底先存断裂控制了古构造脊的形成,为本区油气横向输导提供必要条件,上新世—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发育的贯通式切脊断裂是油气的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其活动期是渤海重要的成藏期,预示本区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2.
Knowledge of long-term movements of water-masses in the English Channel has been substantially improved using hydrodynamic modelling coupled with radio-tracers studies; nevertheless, the precision of results so obtained is still largely dependent on measurement precision. New tools are now available to make more accurate determinations of radio-tracer distribution: (1) Repositioning of station locations at the same tide reference-time, giving a homogeneous spatial data set, coupled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polating and quantifying the amounts of dissolved radioactivity flowing through the English Channel; (2) the first measurements of tritium (3H) in seawater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English Channel demonstrate that this fully conservative radionuclide is a clearly identifiable marker of industrial releases; (3) recent campaign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FLUXMANCHE II CCE (1994) programme show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radionuclides 137Cs, 134Cs, 60Co, 125Sb, 106Ru and 3H in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the Irish Sea; and (4) the re-utilisation of data from previous campaigns (1983, 1986, 1988) provides indications, at any given location in the English Channel, about the average di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leases derived from the La Hague reprocessing plant. Excesses and losses of radionuclides are now quantified with respect to known source terms; estimates of losses are provided for non-conservative radionuclides, while an excess of 137Cs was observed in the English Channel during the period 1983–1994. This excess, which has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the quantities released from La Hague plant in the English Channel, could be explained by about 1% of the Sellafield reprocessing plant releases entering the Channel. These results confirm and give a more detailed picture of the previously known distribution of water masses in the English Channel. They lead to clear information about transit times and dilution at this scale, and provide directly comparable data for the validation of hydrodynamic models. 相似文献
173.
174.
地震地貌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貌学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平面及空间特征,结合地震地层学理论,来解读和还原古地貌、古沉积和其他地质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快速浏览三维地震资料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切片等来识别"特殊地质体"。该学科的建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地震解释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已在指导勘探和储层预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层位解释、平行解释层位切片或地层切片、振幅属性提取和分析、地震信号体素追踪、特殊属性数据体分析以及多数据体属性叠加显示等六大方面介绍了地震地貌学分析技术的应用实例。地震地貌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主要集中于:(1)海相和陆相背景下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研究;(2)基于地震资料的生储盖层及源岩岩性的精确预测,如深水沉积环境下河道砂体精细追踪及河道内部沉积结构划分等;(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模式的改进与发展;(4)储层物性定量化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更加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等。 相似文献
175.
GRAPES千米尺度模式在西南复杂地形区降水预报偏差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9年夏季(6—8月)西南复杂地形区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入手,对同期GRAPES-Meso 3 km业务模式短期(36 h以内)降水预报性能,特别是在不同典型地貌区—四川盆地子区、云贵高原北部子区和南部子区、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子区的预报偏差进行细致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GRAPES-Meso 3 km模式能合理地刻画出西南复杂地形区夏季日降水和日内尺度降水的主要特征,以及小时降水频次-强度的基本关系。(2)在各子区,模式日降水量(频率)预报表现为清晰的正偏差,正偏差在盆地子区最显著,为观测值的1.1倍(0.3倍);日降水量正偏差主要由强降水日降水量预报偏大引起,但频率正偏差在云贵高原南、北子区与其他两个子区不同,主要是中小雨日数预报偏多的贡献;强降水(中小雨)落区预报存在明显(轻微)偏大倾向,强降水预报落区偏大频率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子区最高,达82.8%,在云贵高原南部子区最低,为53.6%。(3)日循环上,各时次小时降水量(频率)预报整体偏大,且主要正偏差出现在观测的夜雨峰值时段,其中海拔1200 m以下区域的降水频率正偏差从夜间峰值区延续到中午,模式偏强的日降水量预报往往表现为日内偏长的降水时长或小时降水空报。(4)诊断分析显示,模式在四川盆地区突出的夏季日降水预报正偏差是模式对流层低层在云贵高原南-东南侧偏强的西南风预报与西南地区特殊地形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6.
177.
178.
大气重力波是地球大气层中广泛存在的重要大气动力学扰动,研究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大气物理、大气结构以及大气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大气重力波探测手段,如雷达和探空气球等,均存在探测时间短、有效探测高度低等缺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掩星观测具有全天候、低成本、高精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大气探测和研究,为研究区域或全球重力波变化和活动特征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本文利用中国第一颗搭载GNSS掩星设备气象卫星——风云3C (FY-3C)获得的掩星数据,反演得到2014年8月—2016年12月大气温度轮廓线,并首次估计重力波参数分布,分析了重力波参数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陆季节性对流导致冬夏两季的重力波势能强于春秋两季,赤道对流作用导致赤道区域重力波强于两极,夏季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重力波活动频繁,冬季北半球中低纬度区域重力波活动频繁.重力波随着高度的上升,势能逐渐下降.另外,地形是低层大气重力波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