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利用国土卫星影像就京津唐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调查进行了多学科综合应用和高层次专题制图的研究。在研究中,对影像的基本特性、质量和使用的技术指标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按其精度、使用程度和效果等提出了评价。同时对国土卫星像片的几何配准,运用多项式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原理,进行了计算机和光学处理的对比研究。 本区资源与环境的遥感调查应用,主要是运用遥感地学原理,分析水文下垫面要素,划分水文环境类型,计算其产水量;分析非农业用地与总土地及其它用地的比例关系,探索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地域差异规律;农业低产地环境及其数量、质量特征的研究;综合调查森林资源,包括宜林地的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及宜林树种的生态与经济特性;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旅游圈及功能分区,矿产资源的赋存机制,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区内近一万年来的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国土整治、规划和城镇建设的关系等进行了多元综合研究。同时编制了一套高层次专题图件,并量算了各种资源数据。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分析 ,讨论了虚拟旅游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提出基于WebGIS电子地图、全景图像生成和网络全景图像浏览组成的虚拟旅游系统技术方案 ,并展望了该项技术的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 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 km高度出现极大振幅,然后随高度衰减.本文从考察迁移性成分和非迁移性成分各自在总潮汐中贡献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那些对形成该子午圈中97 km高度上整体潮汐扰动起控制作用的潮汐成分.结果显示,对周日和半日频率这两种潮汐而言,迁移性成分控制了它们的总体时空分布.在春分季节,迁移性周日潮的控制作用最显著,决定了赤道和两半球热带的活动中心;其中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形势与以往利用武汉(30°N,114°E)流星雷达风测量资料开展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性成分明显影响,例如,在本文关注的2005年中,夏至季节受(1,0)模、(1,-3)模和(1,-2)模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从赤道向南延伸的活动中心,极值中心位于赤道附近,振幅达到了20 K以上,是全年的最大值.受迁移性成分控制,半日潮活动主要出现在两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秋分季节(振幅达到13 K),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成分的影响,形成若干分布在两半球的活动中心.在本文关注的40°S~40°N范围内,与周日潮和半日潮相比,8小时潮汐具有显著较低的振幅;另外,虽然迁移性成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系统地分布在两半球热带地区,但是非迁移成分具有与迁移性成分相当或更大的振幅,在整体上控制了这种潮汐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4.
虚拟漫游技术已成功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传统漫游技术如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Quick Time、PTGui(Panorama Tools)等存在集成难度大、建模时间长、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全景相机以及Pano2vr、Dynamic-Photo HDR、Photoshop等软硬件环境,研发搭建了一整套旅游景区全景影像采集与展示平台。该平台具有良好的沉浸性、多视角浏览、实现方法简单、搭建快速等优点,为旅游景点、酒店、历史文化名胜等场景的360度实景展示提供了有效地工程化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全景视频流街景地图是一种能对街道场景进行高度还原的新型地图产品.结合实景地理信息服务和互联网地图发展需要,利用车载全景视频采集系统,研究了全景视频流数据采集、处理和视频时空轨迹信息融合的全过程,并设计了街景地图展示系统.以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契机,针对25条军运会重点保障线路开展了应用实践,为城市环境交通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生成360°全景深度图像存在像素分辨率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目标量测精度及可见度的全景深度图像生成方法,在保证全景影像表达地物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提高其数据的存取精度。通过坐标转换和投影变换生成与全景影像匹配的全景深度图像;基于摄影成像原理分析摄影中心高度、深度值和像素分辨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深度处目标分辨率随摄影中心升高趋于一致的结论;综合分析地面目标分辨率和杆状目标尤其是树冠对树干的遮挡问题,确定特定场景下生成全景深度图像的最佳摄影中心位置并重新生成深度图像。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杆目标可见度的前提下提高地面目标量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在简述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包括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图像 (Lanasat-MSS)、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图像(Landesat-TM)和航空多光谱扫描图像在内的各类 全景扫描图像(panoramic scanner image)系统几何畴变的成因、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定 量计算图像上任一像元处系统几何畴变量D的计算公式。 本文探讨了全景扫描图像系统几何校正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些基本原则,用Fortran语言编 制了可直接用于校正各类全景扫描图像系统几何畸变的实用程序。 用该程序对德国南部某地的航空多光谱扫描图像实施系统几何校正的结果表明,偏离航线不 同距离各部位影像的系统几何畸变均得到合理校正,图像上由于全景扫描造成的不程度的压缩现 象均得到相应的补偿。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14,(23):60-60
欧洲中部时间12日17时03分,欧航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收到确认"菲莱"着陆的信号。控制室内一片欢呼。"菲莱"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登陆彗星的人造探测器。由于彗星引力小,"菲莱"从距离彗星22.5公里的高度降落至彗星表面用了大约7个小时。为防止"菲莱"着陆时弹走,科学家们为它设计了三根螺栓和两个"渔叉"装置,这些装置将在"菲莱"着陆时钉入彗星表面。  相似文献   
19.
智能化无人矿山对作业现场环境的可视化要求较高,现有的可视化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数据采集方式单一,存在监控盲区;数据传输线缆布设困难且易被损坏,传输延时较高;表现形式不够全面立体,并且不能用于VR/AR、SLAM、机器人定位避障等应用场景。为了满足智能矿山建设的可视化需求,本文结合当前传感技术、矿用机器人以及5G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从数据采集、服务器部署到接收显示的详细步骤。针对全景及深度影像这类新型三维数据,提出一种基于GPU和UNITY的嵌入式视频实时传输方法,包括实时编码、异步传输、轻量级的嵌入式流媒体系统、利用UNITY实时处理以及元数据的同步传输。借助UNITY平台,将三维可视化任务从CPU转移至GPU,仿真实验表明,最高渲染帧率为60 fps时,GPU占用率在35%以下。最后,以全景和深度传感器为例进行了测试,对数据编码、位移贴图、纹理纠正进行有效性验证,并从延迟、帧率、CPU占用率3个方面评估性能。结果表明,所提关键技术均可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资源占用,相比FFplay延时更低。全景影像的可视化代替了视角固定的传统监控,深度数据为智能矿山巡检机器人定位及避障提供实时数据源,传输方法整体向下兼容。不仅解决传统方法视角单一、布线困难的问题,而且考虑到了智能矿山建设过程中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数字城管作为智慧城市业务应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各地探索创新应用的重要领域。洛阳市数字城管率先采用先进的全景真三维斜射影像技术,实现了快速的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满足了专业化的城市管理应用需求,创新了"全景化"的数字城管应用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