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39篇 |
免费 | 3787篇 |
国内免费 | 23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65篇 |
大气科学 | 2126篇 |
地球物理 | 9160篇 |
地质学 | 6836篇 |
海洋学 | 860篇 |
天文学 | 136篇 |
综合类 | 1029篇 |
自然地理 | 2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523篇 |
2022年 | 712篇 |
2021年 | 784篇 |
2020年 | 591篇 |
2019年 | 651篇 |
2018年 | 500篇 |
2017年 | 526篇 |
2016年 | 521篇 |
2015年 | 658篇 |
2014年 | 939篇 |
2013年 | 849篇 |
2012年 | 960篇 |
2011年 | 934篇 |
2010年 | 845篇 |
2009年 | 903篇 |
2008年 | 779篇 |
2007年 | 684篇 |
2006年 | 685篇 |
2005年 | 653篇 |
2004年 | 579篇 |
2003年 | 556篇 |
2002年 | 589篇 |
2001年 | 666篇 |
2000年 | 630篇 |
1999年 | 552篇 |
1998年 | 542篇 |
1997年 | 443篇 |
1996年 | 481篇 |
1995年 | 425篇 |
1994年 | 409篇 |
1993年 | 379篇 |
1992年 | 376篇 |
1991年 | 329篇 |
1990年 | 290篇 |
1989年 | 232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63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48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44篇 |
1980年 | 33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28篇 |
1977年 | 22篇 |
1975年 | 20篇 |
197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first decadal leading mode of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EASR) is characterized by rainfall anomalies along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rain bel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econd decadal leading mode (2DLM), accounting for 17.3% of rainfall decadal vari- ance, as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two neighboring modes of EAMR, based on the state-of-the-art in-situ rainfall data. This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outh-China-wet-Huaihe- River-dry pattern, and is dominated by a quasi-30-yr pe- riod.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e 2DLM corresponds to an enhanced lower-level monsoon jet, an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a weakened East Asian upper-level westerly jet flow. The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2DLM. The regressed SST pattern indicates the PDO-like patter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may have a telecon- nec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2DLM of EASR. 相似文献
132.
湖州市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湖州地区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观测资料及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湖州地区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湖州地区年均雷暴日为34.7 d,山区的雷暴日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月和12月最少。湖州地区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双峰特点,最高峰出现在14—15时,次高峰出现在21时,7—9时是最低值区。应用趋势分析法,发现近50 a湖州地区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应用小波分析得出湖州地区的雷暴日数具有8~9 a的震荡周期。近50 a湖州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3个活跃期和2个减弱期,目前正处于第3个活跃期中。湖州地区雷暴活动平均每8.5 a出现1个达到严重事件标准的年份,严重偏多和严重偏少的年份基本相当;每22.4 a出现1个异常年份,主要表现为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33.
134.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震前热异常现象(地表温度异常升高)普遍存在并且与地震三要素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结合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将热异常信息作为地震预测的信息源,通过构建神经网络,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并进行了试验。基于8d合成的1k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RST算法提取震前热异常信息,在分析震前热异常信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出BP神经网络的结构,利用该网络对中国及周边100个5级以上震例,以及70个随机无震样本进行训练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RST算法提取的震前热异常指数值,用于BP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是可行的,其预测的试验结果刻画出了地震要素与热异常值间的非线性相关性。未来预测区域范围的选取以及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的数量将对地震预测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136.
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本文从观测资料对80年代两次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及其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次ENSO事件的产生过程中,赤道西太平洋上空均有较大的西风异常,并且它由赤道西太平洋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随着西风异常从西向东传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相继增温。分析还表明,1982/1983年ENSO事件发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强度要比1986/1987年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强得多,这使得1982/1983 ENSO事件的强度比1986/1987_ENSO事件强得多。为了说明热带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本文还利用IAP太平洋环流模式对西风异常在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说明了热带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赤道太平洋暖水的向东传播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起了很重要作用,这与观测事实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37.
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华阴、潼关、灵宝和偃师等),采集大量原状黄土样品,进行动三轴试验,获得一系列黄土动力学参数,如动弹模、动阻尼、残余应变等,进而建立高速铁路黄土路基动力学数值模型。按该线路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合成8条人工地震波(50年10%和2%的超越概率水平),输入该动力学模型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黄土路基的横向和纵向变形都随着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导致黄土滑移和震陷,这与现场激振试验及动三轴震陷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为郑西高速铁路抗震陷和抗滑移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黄土抗震陷和滑移地基处理措施,已应用于该高速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中。 相似文献
138.
重力异常三维反演——视密度成像方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起伏地形上测量的重力异常,延拓至平均水平面;对平面上的重力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再将各层的重力场向下延拓至相应的深度,并反演出该深度层的密度结构.以此得到的密度,反映该深度层密度的近似分布,故称为视密度成像.在重力场的曲面向下延拓过程中,采用了新的延拓方法--迭代法,延拓深度大,延拓过程稳定;且不需解线性代数方程组,避开了制约三维反演实用化的计算时间的瓶颈问题.在主频1.73 GHz的微机上,完成71×81数据点反演的计算时间为10 s.以新疆一个地区的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反演效果. 相似文献
13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地震层速度、声波测井及各种录井资料研究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超压系统及油气运移 ,用以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研究发现主要生烃层段流沙港组二段泥岩的欠压实是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 ,异常压力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心地区。最大压力封闭点及油的成熟门限深度可以区分异常高压层的作用 ,在生油门限以下的异常压力带中的快速压实段 ,是油气初次运移最有利的层段。研究发现本区存在两种油气运移方式 ,即向泥岩下方运移和侧向运移 ,最后指出勘探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