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348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从青藏高原班戈桥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的细菌(BGQ-6).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Biolog GEN Ⅲ鉴定板确定该菌株为Rhodococcus qingshengii. 将生长至对数期的菌株接入MM培养基, 10 ℃、150 rpm条件下培养15 d后, 通过GC法检测到该菌对原油的总降解率为74.14%, 且对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60种烃类有较高的降解率. 通过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到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4个alkB和1个almA两种烷烃羟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12.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3.
基于采自河北上侏罗统后城组的4件不完整角龙类标本建立了该类群的一个新属种,聂氏宣化角龙(Xuanhuaceratopsnieigen.etsp.nov.)。聂氏宣化角龙与另一晚侏罗世的角龙,发现于辽宁的杨氏朝阳龙共享许多进步特征,具有很近亲缘关系。但聂氏宣化角龙仅有一颗前上颌齿,不同于杨氏朝阳龙;另外,其方骨及肩胛骨也不同于杨氏朝阳龙。我们认为这两个分类单元代表角龙类的一个原始支系,发生于鹦鹉嘴龙与新角龙类这一阶元辐射之前,并为此建立朝阳龙科。中国河北上侏罗统后城组的一新角龙类@赵喜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中国 …  相似文献   
114.
在甘肃省临夏盆地大浪沟地点的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件较完整的豕脊齿象属(Choerolophodon)头骨,这是该属的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报道.该头骨低平,门齿向外侧及上方弯曲且没有釉质带,臼齿为豕脊型齿,因而符合豕脊齿象属的鉴定特征,并与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和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等中国常见的嵌齿象类相区别;同时具有以下一些相当原始的特征而不同于豕脊齿象属的其他种:颧弓明显向两侧扩展、前眶位置靠前、颊齿上白垩质发育很弱、P4仍然发育,因此被确定为一新种——广河豕脊齿象(Choerolophodon guangheensis sp.nov.).在本文的新材料发现之前,豕脊齿象属的材料主要发现于非洲、东欧、西亚和南亚的中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对该类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的认识,对于研究嵌齿象类在东亚地区早中新世的分支演化和适应辐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5.
固沙常见锦鸡儿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2,12(2):39-46
本文对12种固沙常见锦鸡儿属植物的分类、分布、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三者的亲缘关系,并认为绢毛锦鸡儿是这12种中最原始种,锦鸡儿属可能正象Komapob所说的,是由一个比较原始的祖先种沿着不同的途径衍化而形成目前的许多种。  相似文献   
116.
在山东省莒南地质公园内发现6个小型恐龙足迹化石,被归入足迹属Minisauripus。化石产于下白垩统大盛群田家楼组.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Barremian)-阿普特期(Apdan)。5个较大,长约6cm,产于下部“主”层面上,其中4个组成2节行迹:1个较小,长约3cm,位于“主”层面30cm之上的上部层面上。山东Minisauripus的特征是:足迹个体小(长3.1~5.6cm,宽2.0~3.7cm),三趾型,略不对称;足迹纵长,各趾近平行,趾垫较清晰;趾末端较钝,但爪迹较尖。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长之比约为10:1。与四川、韩国Minisau却淞不同之处是:足迹个体较大,长约是它们的2倍。继中国四川和韩国之后,山东是Minisau而淞在全球的第三个发现点。  相似文献   
117.
藏北申扎地区奥陶纪鹦鹉螺类一新属(Variabiocer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材料是采自西藏申扎县塔尔玛乡桥东—扎扛一带鹦鹉螺化石的一部分。描述了3属6种。其中有1个新属Variabioceras gen.nov.和3个新种V.typicum gen.etsp.nov.,V.zangbeiense gen.et sp.nov.,V.robustum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18.
根据自行分离的翘嘴鳜微卫星序列(GenBank登录号:DQ789247-DQ789306)设计并合成20对微卫星引物,对鳜属鱼类4个物种即翘嘴鳜、大眼鳜、斑鳜和暗鳜共80个个体进行了物种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0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293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01bp之间.它们在4个物种中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90%、75%、85%和85%,累积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均达到0.9999,属于高识别力的微卫星遗传标记系统,可以用来进行鳜属鱼类物种的鉴定分析.UPGMA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鳜与暗鳜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可归属于第Ⅰ类;大眼鳜为第Ⅱ类;斑鳜独自为第Ⅲ类.本研究可为鳜属鱼类的分类及进化关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提供理论支持,为野生原种鳜类遗传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以及鳜类优良的种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9.
真渔乡蚌虫属(Eulimnadia Packard,1874)是栖息在淡水中的甲壳动物,隶属于介甲目(Conchostraca)刺尾亚目(Spinicaudata)渔乡蚌虫科(Limnadiidae)。属的鉴别特征为壳的铰合缘非呈锯齿形,躯干肢18-20对,尾节腹后端具向后伸的尖刺。本属迄今全世界共报道了33种,其中亚洲产9种。  相似文献   
120.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