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篇 |
免费 | 100篇 |
国内免费 | 1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168篇 |
海洋学 | 348篇 |
综合类 | 60篇 |
自然地理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63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采自我国近海的105尾标本,分析了细条天竺鲷、宽条天竺鲷、黑鳃天竺鲷、黑边天竺鲷、垂带天竺鲷、四线天竺鲷、半线天竺鲷、斑鳍天竺鲷等8种天竺鲷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8种鱼类矢耳石前部均较尖,后部略圆钝,背部呈折线状,腹部呈圆弧形,背部中央有缺刻,听沟宽阔;8种鱼耳石长宽比的比值为1.35~1.63,矩形趋近率为0.67~0.77,充实度为14.77~24.99。以上述三种形态学参数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种鱼类分为3组:细条天竺鲷、宽条天竺鲷、黑边天竺鲷、黑鳃天竺鲷为一组;垂带天竺鲷、四线天竺鲷、半线天竺鲷为一组;斑鳍天竺鲷为一组。耳石听沟边缘走向、宽度以及耳石外部边缘光滑度等轮廓特征在8种天竺鲷属鱼类间呈显著的种间差异。以这些形态特征为基础,编制了8种天竺鲷属鱼类的检索表,检索表表现的种间分类关系特征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3.
描述采于云南省的金线属 鱼类一新种──犀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sp.nov)以头上长有一长角、眼小、侧线完全、体表裸露无鳞等区别于该属所有已知种。 相似文献
4.
腕足类新科Spinochonetidae(fam.nov.)建立在宜昌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罗惹坪组下段中部(上埃隆阶)的Spinochonetes Rong,Xu et Yang(1974)和Spinolella(gen.nov.)两个属,以及一个属、种未定的分类单元的基础上。新科成员仅有从腹壳喙部伸出一根直的腹喙刺,这与Chonetoidea超科内的Strophochonetidae科以及Chonestrophiidae科众成员的铰合缘刺都是从腹壳铰合缘上伸出来的有着本质差别。另外,本文还对Spinochonetes以及它的属型种S.notata Rong,Xu et Yang(1974)进行重要图解和补充描述。与此同时,对Spinolella(gen.nov),以及S.minuta(gen.et sp.nov.)进行系统描述和对比。据目前所知,新科成员只分布于我国鄂西、黔东北、陕南和川北等地,属于上扬子台地的土族居民。因为Spinochonetidae(fam.nov.)属于腕足类独特的一个类型,演化快,贝体极小,保存精美,因此具有分类学、地层对比,以及恢复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纪四射珊瑚的动物群特征及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从四射珊瑚动物群的角度讨论了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系的地层划分及对比问题。并提出曲靖地区的中、晚志留世具有4个珊瑚化石组合。对部分四射珊瑚属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4个相似种和一个未定属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77—2006年吐鲁番气象资料统计得知:近29年气候有变暖趋势,线性变暖速率为每10年0.72℃,29年来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共上升2.06℃。结合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沙拐枣属植物的物候观测积累资料,分析了4个组的芽膨胀、开始展叶、同化枝开始变色、同化枝初落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77年以来,沙拐枣属(Calligonum L.)植物刺果组(Sect.Medusa Sosk.et Alexandr)物候期最晚;同化枝开始变色为泡果组(Sect.Calliphysa(Fisch.et Mey.)Borszcz)晚于翅果组;其他3种物候期中,泡果组物候期最早,基翅组(Sect.Calligonum)和翅果组(Sect.Pterococcus(Pall.)Borszcz)均居中。4个组的芽膨胀和开始展叶时间大部分呈提前趋势,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时间呈推后趋势。(2)4个组的芽膨胀与年平均气温、春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泡果组、刺果组、基翅组、翅果组的芽膨胀时间分别提前4.5d、4.3d、4.1d、8.3d;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时间变化不明显。芽膨胀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显著大于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 相似文献
7.
8.
笛鲷属(Lutjanus)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及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笛鲷属9种鱼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得到了长度为561bp的分析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另外9种笛鲷的16S rRNA同源序列计算得出A、T、G、C的含量平均为28.5%、22.1%、23.6%和25.8%,AT含量稍高于GC含量,18种笛鲷碱基组成差异不大。利用MEGA3.1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后检测到72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44个,在变异位点中75.61%的碱基替换是由于发生了转换,转换/颠换平均为3.1︰1。计算了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序列差异在0.0193-0.0680之间,其中勒氏笛鲷和金焰笛鲷、勒氏笛鲷和金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而红鳍笛鲷和金焰笛鲷、红鳍笛鲷和画眉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选用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为外群,利用NJ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9种南海笛鲷与其它9种笛鲷进化关系较远;并且南海9种笛鲷相互之间仍然保持着着相对较远的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1932—1937年间在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及其他地点采得八十馀件节足动物化石,多破碎,完整者极少。颜色不一,由乳白而棕黄,兼有呈半透明玻璃状者。经初步观察,应属节足动物门,多足纲,倍脚目,马陆科,计一属两种: 一、山马陆(Julus of.terrestris)此种在第一,三,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此与现生的山马陆无甚差异,仅肛板及由二肛板所成之肛门沟稍大。二、裴氏小马陆(Julus peii Chia & Liu(sp.nov.)此种於第一,四,十五地点及山顶洞均有发现。由身体及头部形态,身体环节数目(三十个以上),知其与山马陆同属。但其决非幼小山马陆,因其体节数目多於长成之山马陆。但与现生於日本的一种 Nipponoiulus truncatus 近似,惟後者体节数较少,尾端钝圆。关於马陆属化石,据现在所知最早发现於始新统地层中,直到现在仍有生存,变异极小。以上所述二种若非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共生於周口店地点,则其年代颇难鉴定,因其有以後爬入岩隙死後石化之可能,不过上述之标本不但有共生脊椎动物为证,且有的已埋藏於固结的砾岩中,其属於更新统时期可无疑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苏铁类化石的一个新属——Yixianoph yllum gen.nov.。标本收集于辽宁西部义县头道河子乡金家沟村南山,层位属于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义县阶)的砖城子层。新属的叶形,脉序,叶片的着生方式及表皮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介于中生代苏铁类的Ctenis,Nilssonia及现代苏铁类的Stangeria之间的过渡形态。文中对新属和新种进行了描述、讨论和比较,并对具有带羊齿叶形的苏铁类叶部形态演化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