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MICAPS天气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自动站、强天气监测和雷电监测等数据,对2017年8月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产生的四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采用数据统计、形态特征对比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A回波和南部B回波发生辐合运动时,B回波会发展的更为旺盛,形成飑线回波带。当东北~西南走向的回波带,发生转向为南~北走向时,是形成弓状回波带的前兆。副高边缘对流单体回波分布很广,江西境内大多数地方都可以产生,雷暴大风发生在个别强回波或短带回波中。回波系统在不断向东移动过程中,其东南侧不断触发产生新的对流单体,通过不断合并,不断新生单体,形成向东东南方向“传播”的发展趋势,造成回波系统向传播方向移动。回波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加快了回波移动速度,另一方面改变了回波的移动方向。副高边缘雷达回波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南北向短带回波,有时会发展为弓状回波;二是强回波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带状回波上,雷暴大风分布在回波带前沿,尤其是弓状回波带的头部,雷电分布则在回波带移动方向的后侧;强单体、超级单体和复合单体回波上,雷暴大风和雷电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92.
利用NCEP和FNL再分析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站气温等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8日至31日广西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 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而稳定,贝加尔湖附近500hPa气温有-52℃的冷中心,同时与横槽配合,是地面冷空气中心堆积加强的原因;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造成广西南北温差较大;中纬度锋区强盛,850hPa南北温度梯度达22℃,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中低层锋区的结构造成了广西北部和中部、南部降水相态的明显区别;持续且深厚的水汽输送为这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3.
“泰利”台风低压大暴雨过程冷空气与地形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何立富  许爱华  陈涛 《气象科技》2009,37(4):385-391
利用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泰利"台风低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事件中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及地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西地区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的背景条件下,中纬度冷空气从850 hPa以下低层不断侵入台风低压的北部,增强了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它与来自东部海面上的东风气流在台风低压北部形成汇合;随着中纬度冷空气主体进入江淮地区,台风低压的正压结构缓慢向东暖西冷的斜压结构转换,总能量的水平分布也由螺旋型涡旋逐渐演变为NE-SW向的椭圆型结构,斜压能量的补充有利于台风低压长时间维持;湿位涡正压项的分析表明,随着台风低压进入消亡期,其上空大气变为对流不稳定.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的加强,触发了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在台风低压消亡时出现强雷暴天气;强降水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麓和九岭山脉迎风坡上,地形对偏东气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暴雨的增幅.  相似文献   
94.
95.
利用实时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 °×1 °再分析资料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6年7月27日位于山东半岛沿海的威海市受远距离热带低压影响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对流云团活动,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以及高层的强辐散为云团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流场;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锋前暖区内,特大暴雨落区与能量锋区有很好对应;低空正涡度分布与暖平流的输送为山东半岛特大暴雨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对物理量场与湿位涡湿斜压项MPV2的时空演变分析表明,高、低空急流在不同时段所起的作用对雨强的变化起决定作用,MPV2>0区域始终位于低空急流核的前方.  相似文献   
96.
李云川  王福侠  戴念军  陈卫丽 《气象》2003,29(11):33-35
利用卫星云图、水汽图、常规天气图、物理量资料对2002年7月17日在华北地区上空出现的中尺度涡旋成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涡旋产生于斜压弱锋区中;涡旋的生成,是由多个对流单体组织起来的多尺度扰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涡旋是一个浅薄的系统,仅在850hPa流场上有一个辐合点;涡旋的形成没有外来的水汽供应,因而强对流天气主要以大风、冰雹天气为主,在涡旋建立过程中,能量边形成边释放。  相似文献   
97.
文章分析了2002年7月16日浙江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高空前倾槽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浙江省北部地区低层暖湿平流和地面的持续强烈升温,一方面为其积蓄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另一方面高空冷平流形成并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层结,这一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空、地面的温度差动平流来实现的。水汽分析表明:低层850hPa的水汽输送是通过暖湿西南气流来实现的,强对流发生的浙江省北部地区正好处于低层850hPa干湿区交界中的露点锋区,而高层700hPa和500hPa的水汽输送却主要是通过西北气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8.
对吐鲁番2001年4月7~8日出现的特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指出强锋区、地面冷锋是强沙尘暴形成的大尺度天气背景,高空急流和槽前正涡度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强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热力不稳定激发了沙尘暴的形成,沙化的地表是形成这场沙尘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
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低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气的总温度实际上是描述大气热力状况的物理量,仔细分析产生暴雨的中尺度能量系统,将有助于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0.
张楠  陈宏  杨晓君  韩婷婷 《气象科学》2023,43(6):820-828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资料,基于大气扰动分解技术,对2012年7月华北东部两次副高边缘大暴雨事件进行扰动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及对流层低层扰动辐合中心与副高边缘大暴雨中心有较好地对应关系;扰动锋区和扰动比湿大值区(4 g·kg-1)叠加的区域与大暴雨落区相对应,与切变线类暴雨不同,副高边缘暴雨中心并不是出现在冷暖空气対峙扰动(0 ℃线)的位置,而是发生在扰动锋区内的暖区一侧(扰动温度0 ℃以南);两次过程均存在自南向北的水汽通道,且水汽在输送过程中不断得到抬升,大暴雨落区对应的扰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分别达到-6.8×10-8g·cm-2·hPa-1·s-1和-11.9×10-8g·cm-2·hPa-1·s-1,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较好地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