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8篇
  免费   2452篇
  国内免费   3557篇
测绘学   349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1755篇
地质学   11902篇
海洋学   622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977篇
自然地理   517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12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493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352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453篇
  2014年   722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680篇
  2011年   757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605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487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426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503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460篇
  1998年   467篇
  1997年   461篇
  1996年   412篇
  1995年   401篇
  1994年   364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364篇
  1991年   325篇
  1990年   281篇
  1989年   171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8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安徽省较特殊的构造环境及历史地震分布特点,利用直达波最大振幅比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对安徽淮河中游区1974年以来近百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聚类及空间合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断块南缘的安徽淮河构造变形带及邻近块体震源断层滑动方式、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块体运动方式、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等。结果显示:淮河构造变形带及其邻近块体上震源断层总体上以近走滑型或斜滑型破裂为主,但倾滑型破裂也占一定比例;该地区构造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垂向作用。其中淮北和皖中块体仍可能分别向SWW和NEE方向运动,并在淮河构造变形带上产生左旋剪切作用,呈现一定的继承性活动特征;各块(带)上主压应力P轴走向随时间的变化在总体上较为一致,而各时段之间P轴方位存在一定差异,显示安徽淮河中游区受华北和华南应力场的共同作用,但其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控于华北应力场。  相似文献   
332.
河西走廊黑河山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能水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河西走廊内陆河黑河山区植被带生长期的5~9月份, 应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系统的热水耦合SHAW模型, 在野外观测试验的基础上, 以大气总辐射和常规气象站的基本观测要素为模型的初始输入, 对阴坡云杉林、林旁草地和阳坡草地的土壤层-残留层-植被冠层系统的能量和水量平衡进行了模拟研究. 能量平衡的模拟结果表明, 阳坡草地净辐射量大于阴坡云杉林和林旁草地, 而草地能量支出项主要是潜热, 其次是感热; 云杉林的能量支出主要是感热, 其次是潜热. 阴坡云杉林和林旁草地土壤层-残留层-植被冠层的能量平衡组成和分布使得土壤层吸收的能量少, 具有涵养水源的能量基础, 而森林土壤层吸收的能量更少. 水量平衡的模拟结果表明, 阳坡草地水量基本上是消耗于土壤蒸发, 而阴坡云杉林和林旁草地蒸散发量比阳坡草地少, 并且其中近一半是消耗于植物的蒸腾, 降雨后土壤水量储存增加较多. 因此, 阴坡云杉林和林旁草地具有涵养水源的土壤水储存条件, 并且森林土壤层的水储存条件更好.  相似文献   
333.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34.
岩质高边坡岩体变形参数及松弛带厚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预测岩质高边坡开挖后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及松弛带厚度,是分析岩质高边坡在开挖后变形(位移)和作好防护设计的重要资料,运用波动力学关于平均应力与体积模量、岩体纵波速度与弹性模量、变形模量间的关系,通过部分实测资料及边坡应力场有限元分析的资料,分别建立了纵波速度与岩体变形模、岩体应力间的关系,研究了开挖边坡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预测了岩体松弛带的厚度。  相似文献   
335.
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稳定盖层西别河组是顶底清晰,下界不整合覆于早中奥陶世岛弧建造之上,其上被下泥盆统查干哈布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建造。本次工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划分了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和巴特敖包礁4个填图单元;在生物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划分了2个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带,确立了该组为中晚志留世地层,即Wenlockian-Pridolian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336.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37.
吉林延边缝合带的性质与东北亚构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近年的新进展,讨论了延边缝合带的性质,认为它是晚侏罗世兴凯地块与龙岗-冠帽地块联合的增生缝合带,属于东北亚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一部分。中国东北与整个东北亚一样.中生代构造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其内带是大陆(包括大陆边缘)碎块的增生.外带主要是具有特提斯洋特征的洋壳和岛弧碎块的增生。  相似文献   
338.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HAESRDQ)对三江构造带云南段49件样品定年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方法所获测年数据与地质事实及其他测年方法定年结果吻合,表明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中—新生代地质事件定年的方法。同时,证实三江构造带云南段是新生代陆内褶皱造山带,大量具“层控”特征的有色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也是新生代。  相似文献   
339.
重点分析构造带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床的关系,认为该地区具有寻找层控及热液改造型铅锌矿的远景,并指明找矿方向,根据化探异常及矿点分布的规律,圈定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340.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