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3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935篇 |
海洋学 | 3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50年 | 4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新提出的矿集区,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尤其是大型斑岩型铜金矿的发现使宣城矿集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宣城矿集区一系列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均与早白垩世侵入体密切相关。荞麦山铜钨矿床是区内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且花岗闪长斑岩发育较多的暗色包体。确定暗色包体的成因有助于深入理解含矿岩体的岩浆演化过程及成矿意义。本次工作以荞麦山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和暗色包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及矿物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暗色包体及成矿岩体的源区、岩浆演化过程及其对成矿的意义。暗色包体的形成时代为141Ma(MSWD=0.8),(87Sr/86Sr)i值为0.7059~0.7069,εNd(t)值为-6.0~-9.2,εHf(t)值为-12.7~-5.8,δ18O值为5.8‰~7.7‰;寄主岩石形成时代为140Ma(MSWD=0.3),(87Sr/86Sr)i值为0.7061~0.7064,εNd(t)值为-8.7~-7.7,εHf(t)值为-12.1~-8.1,δ18O值为5.6‰~7.4‰。此外,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与SiO2含量呈线性负相关趋势、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和寄主岩石斜长石斑晶的不平衡结构及捕掳晶的发现指示荞麦山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花岗闪长斑岩为起源于富集地幔的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成的母岩浆侵位而来,同时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也分别提供了成矿金属元素铜和钨,最终形成了铜钨共生的荞麦山矿床。 相似文献
112.
113.
脉钨矿床的多次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勇文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24(2):148-154
根据各期次岩体及其岩脉,矿脉间的穿载关系以及“两层矿化”等地质现象,结合有关稳定同位素,成岩与成矿演化关系等资料分析,表明伴随多期次花岗岩浆的侵入,相应地发育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可概括出一个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的演化模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查明矿体分布和矿化富集的规律性,而且对指导大型矿床的寻找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4.
皖南宁国竹溪岭钨银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准确厘定其成矿年龄及相关侵入岩体的年龄有利于深入认识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规律。本文在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地质年代学研究,获得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2.7±2.1 Ma和142.9±2.1 Ma,相关侵入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9.8±1.8 Ma、143.3±1.9 Ma、140.2±1.7 Ma,显示矿床的成矿年龄与侵入岩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混合;与成矿相关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岩物质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区域岩浆岩和矿床的对比表明,与之相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西地区和赣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显示扬子板块在此阶段处于岩浆–成矿大爆发时期,皖南地区的成矿时代对应于华南中生代三次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15.
赣南大埠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铀、钨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埠岩体内及近外围铀、钨矿产信息丰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埠岩体花岗岩呈钙碱性、过铝质,具高硅(73.73%~77.89%)、富钾(3.99%~5.60%)和低钙(0.107%~0.660%)含量特点,铝饱和指数A/NCK为1.04~1.25、里特曼指数δ为1.66~2.34,稀土元素总量低(∑REE=37.28×10-6~177.49×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表现为左高右低、具强负铕异常的"V"字型,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Sr等富集,Ta、P、Ti亏损,这些特点说明岩体的形成是古老陆壳物质熔融的结果。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南产铀花岗岩和含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近年来铀、钨矿勘查取得的新成果,认为大埠岩体具较大的铀、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6.
通过研究福建省将乐新路口花岗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浆成因及与钨锡矿的成矿关系.新路口花岗岩体高硅,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富碱质,贫铁镁,Ba、Sr、P、Ti和Nb强烈亏损,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型为Eu强烈亏损的“海鸥型”,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Nd同位素研究表明,该花岗岩体主要源自地壳.LA-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为147~145 Ma,属晚侏罗世,钨锡矿的成矿时代也为晚侏罗世,是伸展构造环境下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经历新元古代和志留纪岩浆作用后形成富含钨锡的残留体,晚侏罗世岩浆热液活动对残留体再次熔融,形成富含硅、碱质及F的岩浆-热液,钨锡从残余矿物中迁移,聚集于岩浆房中,经过结晶分异,形成富含矿质的高分异岩浆,沿构造有利部位向浅部运移、结晶,形成钨锡矿体. 相似文献
117.
119.
钨,锡流—熔分配实验结果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实验确定了钨,锡在成分不同的花岗质熔体相与共存水热液体相的流-熔分配系数及其与介质溶液摩尔浓度间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钨,锡的分配行为明显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体系的不同,D^V/L比与D^V/LSn大几倍至二十倍,钠和钾对钨,锡的流-熔分配行为的影响基本相同,而氟和氯对钨,锡的分配行为的影响相差甚远,花岗质熔体的主成分对D^V/LW和D^V/LSn有复杂的影响。利用这些结果探讨与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0.
东秦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矿床赋矿地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东秦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矿床赋矿地层的地质地球化学剖面、岩性特征、沉积环境、钼(钨)元素含量、微量元素分布及钼与微量成矿元素相关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栾川群白术沟、三川、南泥湖、煤窑沟及官道口群龙家园等各组地层是该成矿带中主要控矿层位;滨海相及滞流较深相条件下沉积的陆源碎屑岩类平均含钼(钨)较高,赋矿地层富含钼(钨)可能与继承蚀源区太华群和熊耳群钼、钨高含量有关;钼与钨、锰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铅或锌成负相关;东秦岭赋矿地层的直接标志是钼、钨平均含量均几倍到几十倍地高于它们在地壳中的丰度,该赋矿地层就是矿源层。并分析了主赋矿地层与非主赋矿地层中钼、钨的丰度,证实了矿化与含矿地层之间的内在联系。确认该成矿带中大型铝(钨)层控矿床之赋矿地层既是它们的矿源层,又是它们的围岩,这些含矿地层是形成东秦岭成矿带中大型、特大型钼、钨矿床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