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煤电阻率与其瓦斯含量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天慧 《地质与勘探》2016,52(5):918-923
煤体中的瓦斯含量能显著影响煤的电阻率,本文利用高精度电阻测试实验装置,在连续吸附/解吸与等体积吸附/解吸条件下,对煤样的电阻率随瓦斯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在连续吸附/解吸与等体积吸附/解吸条件下,电阻率随着瓦斯吸附量增大先逐渐减小,后趋于平稳;等体积吸附(静态吸附)时电阻率改变较连续吸附(动态吸附)明显,且等体积解吸结束时,煤体电阻率距离原始值较远;在瓦斯解吸过程中,煤体电阻率随煤中瓦斯含量增大呈线性减小。研究结果为利用煤体电阻率与瓦斯含量的线性关系预测矿井瓦斯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现场的瓦斯含量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李钊  孙雨  闫百泉  于利民  王鑫锐  刘如昊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02-2023030002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93.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94.
张俊然  孙德安  姜彤 《岩土力学》2015,(11):3094-3100
对经历较广吸力范围内不同吸力历史的非饱和弱膨胀土进行了一系列吸力控制的三轴剪切试验。关于最大吸力的施加,高吸力采用蒸汽平衡法;较低吸力采用轴平移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净应力和吸力相同条件下,经过湿化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升高、剪缩体变小;经过高吸力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也升高、剪缩体变小,随着经历过最大吸力的增加其应力比-应变关系、体变表现出的超固结土特性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前期试样受过较大的吸力,相当于受过较大前期固结压力,同时弱膨胀土失水收缩性明显,经过较大吸力后试样孔隙比明显减小,使试样剪切过程中表现出超固结黏土的特性。因此,讨论非饱和弱膨胀性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强度时需考虑吸力历史引起的体积收缩影响。  相似文献   
95.
Impact crater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and our planetary system, as reflected, for example in the surfaces of Mars and the Moon. The Earth has been covered by a comparable number of impact scars, but due to active geological processes, weathering, sea floor spreading etc, the number of preserved and recognized impact craters on the Earth are limited. The study of impact structures is consequently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planets, and one way we directly, on the Earth, can study planetary geology.
The Nordic-Baltic area have about thirty confirmed impact structures which makes it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crater-populated terrains on Earth. The high density of identified craters is due to the level of research activity, coupled with a deterministic view of what we look for. In spite of these results, many Nordic structur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due to the lack of 3D-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s, isotopeor other dating efforts and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amount of erosion and subsequent tectonic modifications.
The Nordic and Baltic impact community is closely collaborating in several impact-related projects and the many researchers (about forty) and PhD students (some seventeen) promise that this level will continue for many more years. The main topics of research include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ling and impact experiments. Moreover, the Nordic and Baltic crust contains some hundred suspect structures which call for detailed analysis to define their origin.
New advanced methods of analyzing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detailed geochemical analyse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will be the future basic occupation of the impact scientists of the region. The uniqu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K-T) occurrences in Denmark form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 explaining one of the major mass extinctions on Earth.  相似文献   
96.
介绍用三维图形方式将锋面与立体等压面图形叠加显示。形象、直观地表示了锋面的三维空间结构以及与各层等压面图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7.
本文简述了井间声波透视法之理论,对ART法与SIRT法进行了解释,介绍了笔者所作的对介质成像的Fortran计算程序系统,列出其程序设计思路框图。  相似文献   
98.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在大柳塔矿的应用曾方禄,张天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710054)段俊峰(华能精煤神府公司大柳塔矿719315)关键词无线电波透视法,矿井地质条件,楔形体破坏,应用中国国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P631.325TD163.1作者简介曾方...  相似文献   
99.
地震槽波方法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在采煤过程中,一些预料不到的(落差近似等于煤厚)小断层、煤层冲蚀、煤层变薄带、陷落柱等小型地质变化,常常会妨碍甚至中断机械化或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生产,给煤矿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及时探明工作面的开采地质条件。西德克雷教授提出的地震槽波法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手段,因此该法受到了国内外煤田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00.
罗水余 《物探与化探》1998,22(2):143-148,142
层析成像的分辨率取决于对地震(声波)全波列记录信息提取的精度,本文阐述了从地震(声波)全波列记录提取特征信息,建立三层神经元网络模型,利用神经元网络对地震(声波)全波列记录的信息提取,如初至波走时拾取。本文讨论了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建立和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学习。侧重讨论了初至波出现时的特征并对它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用它对地震(声波)全波列记录信息提取,取得了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