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56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221.
天然半导体矿物金红石因结构中含有类质同象替代杂质元素V和Fe,具有一定的可见光吸收和光催化活性。为改善金红石的日光光催化性能,在H2还原气氛下,对天然金红石粉末进行500~900℃不同温度的热处理改性研究。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absorption spectra)表明H2还原处理显著改善了金红石在可见光区460~750 nm波段的光吸收,其中900℃处理样品的光吸收提升最为明显。电子顺磁共振(EP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随着还原温度升高,杂质元素V和Fe从高价态(V5+,Fe3+)向较低的价态(V4+,V3+,Fe2+)转化,同时金红石表面的化学吸附水含量也有所增加。本文认为H2还原热处理引起的过渡金属元素价态的改变,尤其是较低氧化态V离子(V4+和V3+)的形成,可能是导致金红石样品可见光吸收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2.
"白云岩问题"一直是沉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白云岩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深入认识白云岩成因对于碳酸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白云岩成因有多种解释模式,如萨布哈蒸发模式、渗透回流模式、埋藏调节模式、混合水模式、潮汐泵模式等。近几十年来,随着低温白云石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白云石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成因模式被提出并不断被完善。本文回顾了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低温白云石形成的3个动力学障碍(镁离子的高水合能、硫酸根的存在、碳酸根离子的低浓度和低活度),简要介绍了微生物成因白云石模式的建立、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的生长过程及发育特征,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白云石形成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指出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古甲烷菌)的存在可以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进而有利地克服白云石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障碍,并列举了低温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的氧同位素指标在古温度恢复和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微生物成因白云石相关研究方向(如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等)加以展望。对微生物成因白云石模式的深入认识,将为正确解释"白云岩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也将为石油学家关心的白云岩储层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23.
琪美格 《地下水》2011,(1):129-130,141
车尔臣河是巴州南部产水量最大的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山溪性河流,出山口处无水文站,在距车尔臣河山口以下85 km处设立有国家基本水文站—且末水文站,该站是唯一一个控制车尔臣河水量的站点,本文通过两次同期在且末水文站和且末水文站上游50 km处的巴什克其克电站和且末水文站上游85 km处的出山口处的对比观测的资料,分...  相似文献   
224.
以实验室中已有的反硝化菌株作为出发菌株, 对这株自然菌株进行氯化锂和紫外线照射诱变,得到2 株硝酸盐还原率高且亚硝酸盐积累量低的突变体L02 与Z06。在培养基中硝酸盐起始含量为1 mmol/L, 静置培养的条件下, 这2 株突变株对硝酸盐的还原率均能达到95%以上; 摇床条件下培养,其还原率也能达到94%以上, 且对...  相似文献   
225.
雷达视频数据量大,更新频率高,传输带宽占用量大.无人艇(USV)岸艇数据传输带宽有限,传输信息种类多、数量大.在无人艇使用过程中,雷达视频是岸基操作人员安全航行保障、交战对象搜索确认等不可或缺的支持信息,然而岸艇数据互通带宽资源的紧缺和雷达视频的大信息传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存在.本文根据雷达探测成像原理,对雷达视频进行数字化表示,经压缩、数据传输和复原显示,实现无人艇岸基控制站对艇载雷达视频的还原显示.该技术在某型USV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视频压缩比高、处理时延低、视频还原完整、容错性好.  相似文献   
226.
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是制造琼脂的主要原料之一,它是一种常见的红藻,我国从北到南都有分布。它和大部份藻类植物一样,光合作用是碳素同化的主要方式,即在叶绿素的参与下,吸收日光能,进行二氧化碳及水分子的化学改组和碳素的还原,把无机碳化物合成有机化合物,同时放出氧气。  相似文献   
227.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下侏罗统砂岩铀矿化成因及其与烃类流体间的关系。通过对目的层油砂提取物碳同位素和Re-Os同位素测试,得出目的层中的烃类主要是深部油气藏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155±51 Ma)遭受构造破坏逸散后充注的,初始来源于玛湖坳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宏观及镜下微观鉴定,得出目的层砂岩在烃类流体充注前后分别遭受过后生氧化作用。前期古氧化作用程度强,发育赤铁矿化,成矿潜力大;而后期氧化为近现代氧化,强度偏弱,以褐铁矿化为主,时代新,成矿规模小。最终,建立了该区中、下侏罗统砂岩烃类流体还原与后生氧化耦合的四阶段铀成矿模式:(1)八道湾组-西山窑组期间为原生还原性含矿建造形成期;(2)头屯河组-齐古组期间为古层间氧化带及其古铀矿床形成期;(3)齐古组晚期-新近纪末为烃类流体充注还原与泥岩超覆掩盖期;(4)第四纪以来为近现代层间氧化带及其铀矿体形成期。该模式的提出对含油气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8.
本文通过调研大量文献,系统梳理了前人关于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期古海洋环境特征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认识,特别是关于古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古温度和古盐度等3个要素。结果表明,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中上扬子地区的古海洋是一个水深较浅、并逐渐趋于氧化的浅海水体环境;古海水温度为7.0 ℃~38.6 ℃,且在灯影组晚期升高,主要为亚热带气候;海水盐度较新元古代早期有降低的趋势,但仍为海相环境,且灯影组二段和灯影组四段时期盐度相对更大。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能够为解释当时地球的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提供依据。现阶段研究中的问题包括:1)缺乏同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区域对比;2)古海水绝对深度的研究十分薄弱;3)缺乏古海水盐度的直接指示依据。建议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指示参数垂向序列和多剖面横向对比的研究,尝试定量分析氧气浓度随古海水绝对深度的变化规律,探索指示古海水盐度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29.
黔湘渝毗邻区是中国南华纪黑色页岩型锰矿的集中产区,近年来在该区域的找矿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该区域内黑色页岩型锰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以及沉积盆地的氧化还原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尚存争议。文章对贵州高地锰矿的菱锰矿开展了详细的碳、氧同位素研究,样品采自钻孔岩芯,测试结果表明其δ13CV-PDB值和δ18OV-PDB值全部为负值,变化范围分别在-11.5‰~-6.8‰和-15‰~-3.9‰之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黔湘渝毗邻区南华系形成时古海洋处于氧化还原的分层状态,含锰的陆源碎屑物质通过海水的分解作用首先形成氧化锰和氢氧化锰,在浅水滞留盆地环境下古海水由弱氧化状态转变为还原状态,并在有机质降解作用的促使下使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转化成菱锰矿,并富集沉积形成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型菱锰矿矿床。  相似文献   
230.
云平台下MapGIS图件在ArcGIS中还原显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pGIS和ArcGIS两个GIS平台拥有不一样的符号库及渲染表达方式,这就造成在MapGIS平台下产生的图件数据要想在ArcGIS平台中还原显示较为困难。通过分析两种GIS平台下图件数据的文件格式及图面渲染方式,在Map2Shp文件转换软件和GIS二次开发技术的支持下,总结了一套半自动化完成还原显示的技术流程,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解决了文件转换过程中图面渲染内容丢失、工作量大等问题。同时在云平台虚拟环境中完成该技术流程,为同一GIS平台不同版本不兼容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且缩短了图面渲染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