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3篇 |
免费 | 519篇 |
国内免费 | 3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1篇 |
大气科学 | 89篇 |
地球物理 | 654篇 |
地质学 | 794篇 |
海洋学 | 276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21篇 |
自然地理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97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2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晚期变形反映了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给出垂直断层附近三维不均匀体电阻率法的数值解,所用方法是边界单元法,但基本解的选择与以往的边界单元法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帕米尔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的两个突出支点之一,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最强烈、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也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关键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形成了一陆内深俯冲带和地震带,但对这一变形过程及方式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沿76°E附近横跨帕米尔—天山的最新GPS测量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20世纪60年代初期,Tóth基于定水头上边界条件推导出解析解,得出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是水文地质学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但Tóth解析解存在的缺陷也长期沿袭:单纯重视数学模拟而忽视物理机制;将地形控制地下水位看成是普适性规律;忽视给定水头上边界数学模拟的失真。这些缺陷,尤其是忽视物理机制探究,不仅妨碍Tóth理论自身发展,而且导致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尚未被国际水文地质界普遍接受。参照河流动力学中应用的最小能耗率原理,类比提出地下水流最小能耗率的表达式。基于已有的通量上边界地下水流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探究物理机制,归纳得出地下水流系统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围岩应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物理实验模拟和数值计算,分析了由于隧道开挖后应力变化引起的围岩自调节成拱的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压力拱成拱规律。在本文中,将压力拱内边界距洞口的距离和拱体厚度作为判定压力拱成拱和评价围岩稳定的参数。当内边界靠近隧道洞口,围岩基本稳定; 压力拱的厚度小意味着需要较少的岩体来承担拱体自身和其上岩体的荷载。在此基础上,运用平面应变相似模拟实验模拟隧道开挖过程,对开挖过程中洞口周围应力升高区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明确了压力拱的成拱,以及随着距离洞口越近变形增加的幅度越大等现象。运用数值分析发现,随着节理的间距的减小,压力拱内边界靠近洞口,压力拱厚度增大; 在2组节理围岩中,节理倾角分别为30和60时,成拱最不利; 而节理的黏结强度对压力拱成拱的影响程度与节理摩擦角的大小相关联,摩擦角大于20时,节理黏结强度对压力拱成拱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