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48篇 |
免费 | 1126篇 |
国内免费 | 6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76篇 |
大气科学 | 1599篇 |
地球物理 | 740篇 |
地质学 | 845篇 |
海洋学 | 352篇 |
天文学 | 243篇 |
综合类 | 196篇 |
自然地理 | 2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224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175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24篇 |
2014年 | 283篇 |
2013年 | 247篇 |
2012年 | 254篇 |
2011年 | 211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189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73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珠江口伶仃洋锋的类别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在珠江口伶仃洋的观测资料,对比国外有关河口锋的定义,归纳了伶仃洋内几种锋的现象,计有潮侵锋、岬角锋及湖水退急时的浅滩锋等。解释了锋生的原因与潮汐进退,特别与随潮入侵的咸水关系。文中也探讨了这些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认为它是陆架水入侵河口地区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积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83.
84.
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应用多孔多相介质溶混污染物输运过程的数值模型,对多孔多相介质中含均相/非均相化学反应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化学反应主要包含均相快速/慢速和非均相快速/慢速等5种化学反应过程,溶质输运行为的控制机制主要考虑对流、扩散及降解、吸附等。基于原有的隐式特征线Galerkin离散化的有限元方法,求解模型控制方程的边值初值问题,求解过程中把均相化学反应物质中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开,非均相反应物质按照固相和液相分开,对均相反应物及非均相液相物质浓度耦合求解,而均相生成物和非均相固相物质独立求解。使方程组按照其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同时可减少未知数的个数。对于含有非线性内状态变量的右端项进行迭代求解。数值例题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数值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5.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TRMM PR)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廓线(降水率廓线)与全球探空大气温湿廓线(IGRA)的多年融合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拉萨站夏季降水结构及相应的大气温湿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站降水回波反射率因子分布在17~45 dBz,大部分小于26 dBz;回波顶高度达17 km,呈现“瘦高”外形;相应的大气低层湿润,降水云内大气并非饱和,但温度露点差比全部状态时的值小。深厚降水系统的回波外形也呈现“瘦高”,按照降水率随高度的非线性变化,其垂直结构可分为三层,而浅薄降水系统的垂直结构呈现一层,即平均降水率斜率随高度呈对数线性变化,最大平均降水率(0.7 mm·h^-1)出现在地面。深厚降水与浅薄降水云体内400 hPa高度(7.5 km)上下的露点温度递减的速率不同。降水云体内的零度层高度大约6.3 km,但PR没有探测到零度层亮带。统计结果还表明拉萨探空站及附近的大气可降水量为20.89 mm·d^-1,降水转化率为27.0%,深厚降水系统的降水转化率是浅薄降水系统的2.9倍,深厚降水系统和浅薄降水系统的CAPE值分别为1941.7 J·kg^-1和1451.8 J·kg^-1。本研究结果为模式模拟青藏高原降水云内的温湿结构提供了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86.
计算机辅助绘制流域等流时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分析,模拟水质点在流域上的运动轨迹,并根据水质点汇流时间与汇流路径,坡度,坡长的关系,建立了流域汇流等流时线模型,经实例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knowledge related to a line,and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s of lines is detected.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line generalization,new algorithms for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 line points are presented.These characteristic point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algorithms of line generalization.An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bends is shown.In this paper,improved algorithms based on those by Douglas-Peucker,Visvalingam and Whyatt are shown.In this test,the progressive process of line generalization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88.
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是建立在全球超大型.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丰富研究成果和勘查经验基础上,凝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来作为斑岩型铜矿床普适性标志和区分标准,探寻矿床特征与勘查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大程度结合科研成果,优选科学的勘查方案并给出评价依据,构建以地质事实→成矿机制研究→勘查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勘查标识体系。该体系架构分为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机制和勘查方法三个部分。建立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将有利于增进对斑岩型铜矿床的有效勘查。本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环太平洋东段成矿域的智利ElTeniente斑岩型铜.钼矿床和中亚成矿域东部的蒙古Oyu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三个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为例,重点对比勘查标识体系中矿床地质和致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归纳提炼不同矿床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构建斑岩型铜矿(床)勘查标识体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产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三个斑岩型铜矿床中均发育钾化带、青磐岩化带和绢英岩化带;铜矿化在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中均有发育,钼矿化更倾向于在含水蚀变如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蚀变部位,金矿化赋存于钾化带发育部位;矿化中心向矿区外围硫化物具有斑铜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布规律,铜矿化和钼矿化相叠加,但高品位的铜钼矿体相分离。驱龙矿床未发育ElTeniente矿床和OyuTolgoi矿床共有的(高级)泥化蚀变,可能与其形成环境或剥蚀有关。在地球化学数据收集中,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提出筛选方法和程序。岩石地化数据结果显示:致矿斑岩体主要由30%~50%斜长石斑晶和60%左右基质(石英、钾长石)组成,均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埃达克质岩石,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是致矿岩体的硅碱成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Sr-Nd同位素表现出与产出环境一致的变化规律,Sr/Y-Y图解显示ElTeniente矿床较驱龙矿床和OyuTolgoi矿床的致矿岩体表现出更典型埃达克岩特征。总之,斑岩型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提出和以三个矿床为例的初步探讨为下一步构建该勘查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多排CT对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阑尾炎的应用价值。材料方法:搜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临床首诊未考虑阑尾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阑尾炎患者58例,回顾分析其CT表现。结果:58例阑尾炎患者中CT术前诊断为阑尾炎54例,诊断准确率93%。其中:解剖位置异常的阑尾炎6例;育龄妇女急性阑尾炎22例;老年急性阑尾炎19例;小儿急性阑尾炎11例。急性阑尾炎CT直接征象:阑尾肿胀、阑尾壁增厚及阑尾结石。CT间接征象:阑尾周围炎、阑尾周围脓肿。结论:使用多排CT对临床早期明确非典型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对华东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面风场分析发现,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锋前暖区的中尺度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伴的扰动辐合值为-0.8×10~(-4)·s~(-1)左右.当有移动的天气系统与其相遇时,交点附近扰动辐合值迅速增大,促使对流迅猛发展且移速加快.辐合线的形成与大尺度背景和特定地形有关.移动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变压风有关而静正辐合线常与露点锋相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