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37篇 |
免费 | 648篇 |
国内免费 | 7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5篇 |
大气科学 | 1297篇 |
地球物理 | 593篇 |
地质学 | 764篇 |
海洋学 | 62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270篇 |
自然地理 | 5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77篇 |
2022年 | 214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208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13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70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106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78年 | 5篇 |
1966年 | 8篇 |
1965年 | 5篇 |
1957年 | 4篇 |
1948年 | 8篇 |
1946年 | 8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11.
组合震源技术通过调节延迟激发时间和震源埋藏深度能够实现地震波场的定向传播,提高地震波的照明能量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基于特定目标的组合震源最佳聚焦方向的选取以及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定向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聚焦方向选取方面,目前基本是利用多种不同延时参数的组合震源分别进行试验,从而确定较好的组合震源延时参数.本文则利用爆炸反射面原理,在目的层界面上均匀布置震源同时激发地震波,能够产生垂直于地层界面传播的平面波,当初至波传播至地表时进行地表方向统计.根据互易性原理,以初至波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为聚焦方向,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波束方向将垂直入射到目的层界面上,从而精确的计算出组合震源的最佳聚焦方向.在组合震源定向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组合震源方向因子公式进行计算,但该方法要求震源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不能满足起伏地表的应用要求.本文以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为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炮点向量在聚焦方向上的投影来确定组合震源传播至虚拟波前的走时,从而确定任意起伏地表组合震源的延迟激发时间.该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沿给定地质模型的目的层界面垂直入射的组合震源聚焦方向,也能够确定任意起伏地表情况下形成沿该聚焦方向定向传播地震波场的组合震源延迟激发时间.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目标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延时参数计算方法对组合震源数据采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112.
113.
114.
哈拉哈塘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轮南低凸起奥陶系潜山背斜西翼上,其中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成因复杂、非均质性强和识别困难等特点。以该地区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为基础,在现代岩溶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利用分时窗提取、断裂属性(Fault Fracture Attribute,FFA)裂缝预测等特色技术,详细刻画了一间房组孔洞、裂缝型储集层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层CT扫描古河道识别、残厚法古地形恢复、基于优化算法的构造识别体断裂精细刻画等特色技术开展了岩溶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指出古地形较高、水系发达、小断裂发育等是一间房组岩溶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控制因素。面对现有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勘探难题,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钻井-地震结合,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是开展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识别和控制因素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5.
方向分布对波浪谱在地形水流影响下折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计算分析了 Pierson-Moskowitz 谱、JONSWAP 谱与 Bretschnei—der-光易谱在不同地形、水流与主波方向影响下的折射在是否计及波谱能量的方向分布的影响,计算表明波能的方向分布对于谱特征波高值及波能传播的平均方向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介绍了当前湖泊水下地形测量的一般方法和作业过程。针对逐点插入构建不规则三角网算法,本文提出了效率改正算法和格网索引号快速计算算法。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给出了湖泊水下数字高程模型的一般应用模型——任意点高程计算、填挖方计算模型及等深线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对高密度电法(温纳α装置)受地形影响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地形二维空间数据假设,建立视电阻率异常数据处理正反演模型计算公式,得出带地形的二维联合改正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地形影响。并结合《2015年乌蒙山区(贵州毕节)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物探工作研究实例,对高密度剖面的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地形改正前后结果对比分析,与瞬变电磁法成果资料进行对比,经部分钻探结果对比,充分证明了高密度电法的地形改正方法的有效性,将以往的根据视电阻率异常分布特征点进行经验性定孔改变成以异常中心为目标的理论性定孔。为提高高密度电法在山区找水命中率,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18.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 相似文献
119.
我家住在黄土高原,当我引领着学生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时候,我们倍感亲切——教科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描述和呈现着我们身边的地理,都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问答、交流、探讨等方式,我与学生一起解答了诸如黄土高原有多大,地表有怎样的特点,它是怎样形成的等基本问题,还理解了土壤、气候、河流、植被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地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原理,也深深感受到父老乡亲正在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改变着家乡的面貌,谱写着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进行加强生态建设的教学中我恰如其分地引入了困扰我童年时代的两个词语:涝坝、修水保,并将那时不会写的这五个字工工整整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由此展开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学习讨论会.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