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20篇 |
免费 | 2158篇 |
国内免费 | 18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1篇 |
大气科学 | 160篇 |
地球物理 | 987篇 |
地质学 | 6507篇 |
海洋学 | 845篇 |
天文学 | 57篇 |
综合类 | 423篇 |
自然地理 | 2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78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303篇 |
2019年 | 279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66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328篇 |
2014年 | 388篇 |
2013年 | 311篇 |
2012年 | 407篇 |
2011年 | 433篇 |
2010年 | 352篇 |
2009年 | 374篇 |
2008年 | 363篇 |
2007年 | 354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54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27篇 |
2000年 | 249篇 |
1999年 | 220篇 |
1998年 | 214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138篇 |
1992年 | 144篇 |
1991年 | 177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66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云南禄劝乌东德水电站是我国第三座超千万千瓦级水电站,其建设所采用的混凝土人工骨料来源于坝址下游施期料场的中元古代落雪组灰岩。在骨料勘察和实际开采过程中,发现灰岩与白云岩在同一层位产出,其岩性变化界线切割岩层面,该类现象为工程地质研究中所罕见,引起了高度关注。以施期料场灰岩-白云岩过渡带和骨料开采残留的一处白云岩凸起岩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相学、微区矿物形貌和成分、碳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深入探讨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和岩相转变过程与机理,提出了新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结果表明:①矿物形貌和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与灰岩过渡的白云岩为早期灰岩经过后期白云岩化形成;②白云岩中发育的斑马纹构造、鞍状白云石及其伴生的硫化物和碳质物等,指示其经历了热液白云岩化过程。鞍状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83~215℃)显著高于围岩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02~152℃);③白云岩普遍具有较轻的O同位素值(δ18O=-13.3‰~-7.8‰),而其中鞍状白云石的δ18O最低(-13.3‰),表明它们可能为热液流体直接沉淀的产物,而其他白云岩由于受热液流体影响程度较低而具有较低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较高的δ18O值;④乌东德地区近直立的岩层产状和断裂可能为热液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而其上覆的近水平震旦系灯影组厚层白云岩则起到了封堵作用,使热液流体在不整合面之下与灰岩发生长时间反应;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决定了最终的热液白云岩的分布。 相似文献
62.
饱和黄土孔压增长模式与液化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室内饱和原状黄土液化试验研究,探讨了孔压增长规律,并从微观结构角度研究了黄土液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未湿陷饱和黄土结构是一种介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介稳结构遭到破坏,塌发和剪缩共同作用造成黄土较大的收缩体积应变并引起孔隙水压力迅速上升。提出的修正A型曲线方程可以用来拟合孔压曲线,拟合参数β隐含了动应力的大小对孔压增长的贡献,而体应变v则反映了湿陷分量对孔压的影响,两者不同组合决定曲线形态丰满程度。液体机理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塔吉克和海原黄土在近乎平坦的缓坡上形成的泥流。 相似文献
63.
在朝阳小塔子沟-东五家子金矿田范围内,北地金矿、小塔子沟金矿和东五家子金矿,因距离岩体的远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位于岩体内接触带的北地金矿为中温、中-深成热液矿床,位于岩体外接触带的小塔子沟金矿为中温、中成热液矿床,远离岩体的东五家子金矿为中-低温、浅成热液矿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北地金矿和小塔子沟金矿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东五家子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成因.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北地金矿矿石以Mo、Bi等元素相对富集为特征,小塔子沟金矿矿石以Cu、Zn等元素相对富集为特征,东五家子金矿矿石以Pb、Ag等元素相对富集为特征.矿床离岩体越远,金矿物中Au/Ag比值越小. 相似文献
64.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65.
66.
云南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是中-晚三叠世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闭合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铜矿床。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但明显受层间破碎带和滑脱带控制。从流体包裹体研究入手,讨论了该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以及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与成矿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干夕卡岩阶段(Ⅰ)、湿夕卡岩磁铁矿阶段(Ⅱ)、石英硫化物阶段(Ⅲ)以及方解石硫化物阶段(Ⅳ)中发育多种类型的包裹体,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纯液相水包裹体次之,少见纯气相有机质包裹体。其中,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发育于Ⅰ阶段石榴石、Ⅱ阶段绿帘石,尤其是Ⅲ阶段石英中。Ⅰ、Ⅱ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均一温度分别为413~593 ℃和336~498 ℃,盐度分别为19.1%~49.7% NaCleq和15.7%~53.3% NaCleq;Ⅲ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48~398 ℃,并具有低盐度(2.1%~9.6% NaCleq)与高盐度(35.5%~65.3% NaCleq)共存的特征;Ⅳ阶段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2~179 ℃)、低盐度(3.4%~10.4% NaCleq)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微观特征并结合矿区的宏观地质特征,认为流体不混溶(沸腾)是导致本矿区金属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7.
结合流动GPS观测速度场及层析成像结果,构建跨龙门山断裂剖面的二维有限元分层模型,分两种情况讨论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下地壳软物质垂向和横向的不均匀性对地壳隆升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川西高原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和龙门山以西地壳缩短的共同作用是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前缘地壳垂直隆升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8.
69.
所谓沉陷区是指地下煤炭采出后,使采空区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覆岩产生移动、变形、破坏,最终反映在地表,导致地表产生连续性移动、变形和开裂、台阶、冒落等非连续地破坏,从而造成地面建筑物变形或破坏。 相似文献
70.
贵州台江五河剖面灯影组顶部微体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台江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30~70μm的锥形微体动物化石,它们具有典型的锥管状、似几丁质壳壁和平行纤维结构等生物结构,可能分属软体动物Carinachitids、Arthrochites、Punctatus、Spondylotubus和似几丁虫类化石等5种类型。其中建立了一新属、种Spondylotubus taijiangensis Yang(gen.etsp.nov.)。在灯影组白云岩中这一类群的发现对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地层,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