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73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23篇
地质学   1061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在淤泥地基上建造高耸输电铁塔,必须考虑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本文介绍了在含水量ω=76~82%的淤泥地基上,采用大板为基础建造铁塔,通过原型试验结果证明,选用此方案是可行的,不仅使地基达到了稳定,沉降均匀,确保了上部建筑的安全;而且施工简便,经济可靠,为在软土地基上建造这类高耸建筑物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92.
为了确定桩的刚度,通常需要通过静载荷试验测取,耗资巨大。而现行《港工规范》桩的刚度计算公式是经验性的,与实测值相比误差较大。本文提出的用模拟桩周土约束的剪切弹簧模型来计算单桩刚度,并推导出了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把计算值与实测值作了比较,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93.
软粘土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强度软化,使埋设在软粘土层中的海底管道的受力状态或支撑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上浮或下沉的趋势,对管道的稳定性发生影响。本文通过在振动台上进行的模型试验来模拟当土性因动荷作用而发生变化时管道的稳定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可供海底管道的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894.
为探讨均质砂土地基中桩顶水平简谐荷载H(t)与扭矩T联合作用下的单桩承载特性,基于改进的有限杆单元法,考虑桩周土的刚度贡献及H(t)-T的耦合作用,建立出桩身综合刚度矩阵,再利用MATLAB求解桩身的内力位移,进而通过参数分析获得桩身长径比(L/D)、桩土刚度比(E_p/E_s)、H(t)的无量纲频率(a_0)与幅值(Q_0)以及桩底边界条件等对H(t)-T联合受荷桩内力位移的影响曲线,其表明:随入土深度增加,桩身弯矩先增大后急剧减小,而扭矩和变形急剧减小直至为零,即存在一有效桩长l_d;l_d与桩身内力位移受E_p/E_s的影响较大,当E_p/E_s从1500增至3500时,l_d从27.3D增至44.1D,且桩身弯矩最大值相对增大23.5%,而地面处桩身水平位移与扭转角分别减小19.0%及26.0%;减小H(t)的无量纲频率a_0或增大幅值Q_0均可适当提高桩身受扭承载力;桩底边界条件只对有限长桩的内力位移有影响。  相似文献   
895.
根据深厚多层软土地区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考虑桩侧土低荷载水平下的初始极限剪应力和高荷载水平下的应力软化特性以及桩端土承载力分段发挥特性,采用一种新的桩侧和桩端模型模拟单桩荷载传递机制。基于上述模型,利用递推迭代方法可计算单桩桩顶沉降、桩身轴力以及桩侧摩阻力。采取土工参数易于获取且适用于软土地区的经验p-y曲线描述桩-土界面力和位移的非线性关系。基于欧拉-伯努利梁和中心差分理论,考虑桩尖边界条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桩沿长度方向的转角、剪力、弯矩进行计算,以获取在特定荷载下这些变量的变化特征。最后,结合工程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其计算简洁且与实际测试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96.
李潇旋  李涛  李舰  张涛 《岩土力学》2020,41(4):1153-1160
非饱和黏土的结构性能够显著影响其力学特性。基于非饱和土经典模型BBM(Barcelona basic model)和一种可描述循环塑性的硬化法则,引入体积破损率的作为标准土体结构破损的参数,建立了一个描述常吸力下非饱和结构性黏土静态及动态力学特性的弹塑性双面模型。模型在应力空间中包含与重塑非饱和土屈服面几何相似的结构性边界面和加载面,采用径向映射法则和可移动的记忆中心原理,通过结构性边界面和加载面在应力空间中的演化来反映循环加载过程中非饱和结构性黏土的循环塑性特征和结构损伤过程。通过与相关非饱和黏土控制吸力试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静态加载下非饱和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而模型预测的循环荷载下的应力?应变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97.
《岩土力学》2020,(1):147-156
为探讨均质砂土地基中桩顶水平简谐荷载H(t)与扭矩T联合作用下的单桩承载特性,基于改进的有限杆单元法,考虑桩周土的刚度贡献及H(t)-T的耦合作用,建立出桩身综合刚度矩阵,再利用MATLAB求解桩身的内力、位移,进而通过参数分析获得桩身长径比(L/D)、桩土刚度比(E_p/E_s)、H(t)的无量纲频率a_0与幅值Q_0以及桩底边界条件等对H(t)-T联合受荷桩内力、位移的影响曲线,研究表明:随入土深度增加,桩身弯矩先增大后急剧减小,而扭矩和变形急剧减小直至为0,即存在一有效桩长l_d,l_d与桩身内力、位移受E_p/E_s的影响较大。当E_p/E_s从1500增至3 500时,l_d从27.3D增至44.1D,且桩身弯矩最大值相对增大23.5%,而地面处桩身水平位移与扭转角分别减小19.0%及26.0%;减小H(t)的无量纲频率a_0或增大幅值Q_0均可适当提高桩身受扭承载力;桩底边界条件只对有限长桩的内力、位移有影响。  相似文献   
898.
朱建民  殷开成  龚维明  谢礼飞 《岩土力学》2020,41(10):3491-3499
针对我国标准JGJ/T 403-2017、美国标准ASTM D8169/D8169M-18、欧洲标准ISO 22477-1:2018中自平衡静载试验标准的差异之处,对其加载系统、位移量测系统、位移稳定标准、终止加载条件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探讨。美欧标准对荷载箱液压管布置的要求与我国显著不同。我国位移稳定标准明显严于欧美。对于桩身完整性,声波透射法等检出的荷载箱处异常不应直接判为桩身缺陷。通过环带式荷载箱的模型试验,证实了桩身断开面位置在液压缸缸套下缘、荷载箱上下桩身混凝土不会局部压碎。通过双荷载箱试桩现场测试,得出了桩身断开面土体填充率为50%~60%。给出了试验后荷载箱处注浆的建议,工程桩按要求注浆后可以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899.
轴向和横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受力变形分析是桩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单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与弯矩,而此时作用轴向荷载会使得桩体出现一定的压曲与附加弯矩,以致轴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单桩受力变形与单独作用水平荷载或轴向荷载的单桩存在较大的区别。故本文基于能量法,首先分别建立轴横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受力变形能量方程以及桩周土体能量方程,然后考虑桩土变形协调与一定的桩土相互作用,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得到单桩变形控制微分方程,并采用幂级数法进行求解,最终得到轴横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受力变形分析的幂级数解答。通过编程计算,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数值分析结果、规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本文解答进行了影响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桩体长径比、桩土弹性模量比、桩周土模量深度变化系数均对轴横向受荷单桩的桩身水平位移与最大弯矩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桩周土模量深度变化系数以不小于0.6为宜。  相似文献   
900.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structures are one of the mostly common used structural systems, and their seismic performance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performance of columns and beam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rizontal cyclic loading tests often column and three beam specimens, some of which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eismic design code and oth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early non-seismic Chinese design code, aiming at reporting the behavior of the damaged or collapsed RC frame strctures observ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effects of axial load ratio,shear span ratio, and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on hysteresis behavior, ductility and damage progress were incorporated i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n-seismically designed columns show premature shear failure, and yield larger maximum residual crack widths and more concrete spalling than the seismically designed columns. In addition, longitudinal steel reinforcement rebars were severely buckled. The axial load ratio and shear span ratio prov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ductility, crack opening width and closing ability, while th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had only a minor effect on column ductility, but exhibited more influence on beam ductility. Finally, the transverse reinforcement ratio did not influence the maximum residual crack width and closing ability of the seismically designed colum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