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在汶川地震等强震区常发生一种特大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它从高陡斜坡上部位置剪出并形成凌空加速坠落,具有撞击粉碎效应和动力侵蚀效应,导致滑体解体碎化,从而转化为高速远程碎屑流滑动或泥石流流动,并铲刮下部岩土体,使体积明显增加。新磨滑坡就是这种典型,它发生于2017年6月24日,滑坡后缘高程约3450m,前缘高程约2250 m,高差1200 m,水平距离2800 m,堆积体体积达1637×10~4m~3,摧毁了新磨村村庄,导致83人死亡。新磨滑坡地处叠溪较场弧形构造带前弧西翼,母岩为中三叠统中厚层变砂岩夹板岩,是1933年叠溪Ms7.5级震中区(烈度X度)和汶川Ms8.0级强震区(烈度IX度),形成震裂山体。滑源区分布多组不连续结构面,将厚层块状岩体分割成碎裂块体,在高程3150~3450 m区间形成明显的压裂鼓胀区,特别是存在2组反倾节理带,具有典型的"锁固段"失稳机理。滑坡体高位剪出滑动,连续加载并堆积于斜坡体上部,体积达390×10~4m~3,导致残坡积岩土层失稳并转化为管道型碎屑流;碎屑流高速流滑至斜坡下部老滑坡堆积体后,因前方地形开阔、坡度变缓,转化为扩散型碎屑流散落堆积,具有"高速远程"成灾模式。据此,可建立强震山区高位滑坡的早期识别方法,当陡倾山脊存在大型岩质高位滑坡时,应当考虑冲击作用带来的动力侵蚀效应和堆积加载效应,特别是沿沟谷赋存丰富的地下水时,发生高速远程滑坡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因此,在地质灾害调查排查中,在高位岩质滑坡剪出口下方的斜坡堆积体上的聚居区等应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在强震山区地质灾害研究中,不仅应采用静力学理论分析滑坡的失稳机理,而且应采用动力学方法加强运动过程的成灾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沟流域土壤活性铝含量及其对连香树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潘开文 《山地学报》1999,17(2):147-151
研究了四川茂县大沟流域不同高度,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活性铝含量和土壤活性铝含量变化与连香树群落生长的关系,并对土壤活性铝变化原因及产生铝毒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ALOS-2和Sentinel-1两种不同波长的遥感卫星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两轨法和Stacking方法圈定四川省茂县中部正在发生地表形变的活动滑坡并分析了滑坡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滑坡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广域范围滑坡灾害体的早期识别及局部重点区域近实时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四川茂县新磨村滑坡这一典型案例,采用星载InSAR技术对广域范围滑坡进行早期识别,并利用地基InSAR技术对局部重点滑坡近实时监测,探索星载InSAR技术和地基InSAR技术联合监测应用模式.在星载InSAR技术滑坡早期识别阶段,为了准确还原滑坡加速下滑过程,采用分级构网策略加密PS点,在时间域上低通滤波获取非线性形变信息.针对地基InSAR技术传统选点方法误选率高、合理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三阈值优化算法,提取分布合理的有效测量点.结果表明:星载InSAR技术成功识别出茂县滑坡不稳定坡体,且在滑坡发生前,不稳定坡体有加速下滑现象;在滑坡发生后,地基InSAR技术获取了滑坡体完整的形变信息,在滑源区和流通区存在两处明显形变区域.星载InSAR技术和地基InSAR技术联合监测在滑坡形变的不同阶段多尺度识别出变形区域,可在滑坡稳定性调查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沟泥石流位于茂县县城东侧,"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得该泥石流危险程度进一步增加。在震后调查基础上,论述了药沟泥石流的概况、动力特征及"5.12"地震的影响,通过对药沟泥石流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拦、排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防治建议,并建议通过与建筑规划、交通规划和旅游规划等重建的结合,实现泥石流防治同震后规划重建的全面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对出露于松潘-甘孜褶皱带四川茂县渭门一带的渭门组的形成时代一直令人关注,但迄今为止未见其形成年龄的报道,在开展1∶25万绵阳幅区域地质调查(修测)时,在渭门组中上段发育近100 m厚的具地层意义的凝灰岩中采集高精度SHRIMP测年样品一件,获得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30.1±4.3 Ma(MSWD=1.5)。样品中的锆石Th/U介于0.36~1.09 Ma之间,并具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表明渭门组形成于早寒武世,为准确地界定渭门组的时代和层序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对正确认识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地层格架和构造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造成难以抗拒危害的自然灾害,也留下了珍贵的地震遗迹景观。对四川叠溪地震遗迹系统调查,明确以串珠状堰塞湖、半埋状蚕陵重镇遗址等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典型多样的地震遗迹景观,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宏大的地震遗址之一。通过地震遗迹国内外对比分析,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次生地质灾害与防治学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