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3篇
  免费   1035篇
  国内免费   469篇
测绘学   1217篇
大气科学   357篇
地球物理   1414篇
地质学   1808篇
海洋学   411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486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65年   3篇
  1954年   11篇
  1940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探讨了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扰动重力垂直梯度的理论方法,介绍了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和最新的EGM2008模型,并利用EGM2008模型的360阶和720阶完全规格化地球位系数,分别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和全球范围的扰动重力垂直梯度。从绘制的计算结果分布图可以看出,扰动重力垂直梯度能够清晰反映并显示地球地质构造的变化特征与陆地边界轮廓。统计分析表明,随着位系数截断阶次从360阶增至720阶,计算结果的变化较为明显,均值接近于零,其数值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952.
重力流分支水道是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发育的典型深水沉积单元之一.利用相干时间切片、RMS均方根振幅和3D振幅可视化等地球物理手段识别出工区内发育的深水弯曲水道,论述了复合水道砂体内部充填结构,精细刻画了深水水道砂体的内幕结构,并利用地质异常体处理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追踪出工区内发育的水道砂体,描述了其平面分布特征和储层特征.工区内主要发育高弯度重力流分支水道,根据深水水道充填成因分类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侵蚀充填型和侵蚀—加积型水道复合体;大型侵蚀水道内部由多期充填,主要由滑塌形成的旋转滑块和碎屑流、叠置水道及水道—天然堤沉积组成;并在三维可视化中识别出了多期水道砂体,探讨了水道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53.
基于GRACE卫星测量得到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陆地水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CE卫星成功开辟了空间大地测量对地观测的新途径。利用GRACE卫星得到的时变地球重力资料,分析估计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陆地水量的变化趋势,较为清晰地揭示了该地区季节性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13点滑动平均的方法扣除了季节性变化,提取了4个特征区域(喜马拉雅南部,新疆与西藏及其周边的亚洲高山区域,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中国南部地区)的陆地水量变化特征信息,这4个区域陆地水量的变化趋势分别为-12.7±0.7、-60.4±2.7、-12.5±0.5和6.6±0.9 km3/a。其中:喜马拉雅南部和亚洲高山区域陆地水量呈现明显的衰减趋势,与Matsuo和Heki模拟冰川质量损失源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但近10年来亚洲高山区域西北部冰川加速融化趋势并不明显。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水量变化比较复杂,具不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4.
蚁群算法(ACO)主要应用于组合优化问题(COPs),很少应用于地球物理重磁资料物性反演。首先,对蚁群系统中目标函数值与信息素的映射机制进行改进。理论模拟表明,改进后的Gauss模型在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方面比传统的ant-cycle模型要好,适用于重磁资料物性反演。然后,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南岭地区千里山岩体和九嶷山岩体重力资料反演与解释。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圈定的花岗岩岩体与地面地质填图结果及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结果吻合,较好地控制了千里山岩体和九嶷山岩体的深度和形状。该结果可为研究南岭地区花岗岩侵入模式和多金属成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基于ArcGIS Engine的地震风险预报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利用ArcGIS Engine技术结合地震相关分析理论进行地震风险预报与评估系统设计,阐述设计原理及优势,并编程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地震分析、空间分析、重力分析及统计检验等功能,能有效提高地震风险预测评估一体化程度及震前灾害预警效率,并为地震灾害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6.
对2010—2012年川滇西部地区流动重力资料进行统一处理,得到区域重力场变化图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2012年宁蒗-盐源5.7、彝良5.7级地震与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关系。结果显示:震区局部重力场在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快速、大幅的上升变化,在约一年的时间内增加了约60×10 nms-2的重力变化量。  相似文献   
957.
大兴安岭地区1:5万航空物探测量项目,是黑龙江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合作开展的一个大型基础调查项目。此项目的开展,可以进一步丰富该地区地质找矿资料,加快其找矿步伐,通过发现、检查一批航空物探异常,为工作区提供有利成矿区段和找矿靶区。2010年的地面查证中,在编号为45的航磁异常查证区内,发现了较好的物化探异常,工程验证中发现了2条钼矿(矿化)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找矿靶区。下面把45号航磁异常的查证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58.
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观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重力观测和GPS的技术结合能够监测到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和相对重力测量以及绝对重力测量技术相比,其避免了时间分辨率和观测精度低,无法精细描述观测周期内的物质迁移过程问题.本文利用武汉九峰地震台超导重力仪SGC053超过13000 h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同址观测的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气压数据;周边GPS观测结果;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全球水储量模型等资料,采用同址观测技术、调和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在扣除九峰地震台潮汐、气压、极移和仪器漂移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残差时间序列和GPS垂直位移研究物质迁移和地壳垂直形变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改正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潮汐、气压、极移的影响后,不仅准确观测到2009年的夏秋两季由于水负荷引起的约(6~8)×10-8m·s-2短期的重力变化.而且在扣除2.18×10-8(m·s-2)/a仪器漂移和水负荷的影响后,验证了本地区长短趋势垂直形变和重力变化之间具有一致的负相关性规律.同时长趋势表明该地区地壳处于下沉,重力处于增大过程,增加速率约为1.79×10-8(m·s-2)/a.武汉地区重力梯度关系约为-354×10-8(m·s-2)/m.  相似文献   
959.
发射电流波形对瞬变电磁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不同发射电流波形对瞬变电磁(TEM)响应的影响,利用自由空间中回线作为目标体,推导出方波、梯形波、半正弦波、三角波激励的响应.研究表明:对于低电导率目标体,同种波形激励的响应在有发射电流期间(on-time)与无发射电流期间(off-time)的幅度相近,四种波形中方波激励响应最强.由于off-time采集可以获得更高的信噪比,因而探测低电导率目标体时一般采用方波激励,采集off-time信号.对于高电导率目标体,off-time响应幅度随电导率增加而迅速下降,而半正弦与三角波激励的on-time响应幅度基本不随电导率变化,因而航空TEM可以采用半正弦与三角波进行on-time采集,并通过适当地提高激励电流的基频,以提高信噪比与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960.
海洋岩石圈板块有效弹性厚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达权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0):3259-3265
本文在前人研究大陆岩石圈板块有效弹性厚度的基础上,建立研究海洋岩石圈板块有效弹性厚度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与大陆岩石圈不同的海洋岩石圈板块响应函数 Z(k,Te) 理论计算公式.并分析海洋岩石圈板块响应函数 Z(k,Te) 的特点.文中对实际的海洋测量数据的响应函数 Z(k,Te) 进行计算和分析,估算我国南海南沙海域和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板块有效弹性厚度分别约为10 km和6~7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