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5篇 |
免费 | 1352篇 |
国内免费 | 6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9篇 |
大气科学 | 1122篇 |
地球物理 | 1066篇 |
地质学 | 1402篇 |
海洋学 | 558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455篇 |
自然地理 | 4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202篇 |
2021年 | 230篇 |
2020年 | 227篇 |
2019年 | 210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183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252篇 |
2012年 | 340篇 |
2011年 | 283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63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256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06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22.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23.
24.
根据Taylor的湍流扩散理论和Hay、Pasquill提出的拉格朗日流和欧拉流的相关函数的相似性,用黄河三角洲埕北海域的实测资料,按四种不同方案计算出该海域的水平扩散系数和谱密度分布。指出:该海区潮流扩散系数主要受潮流的影响,其分布特征与潮流的分布基本一致,所求的水平扩散系数主要是由周期性的潮运动给予潮流扰动所致。方案4是通过富氏变换滤波消去了周期性潮流扰动,本方案计算的水平扩散系数是由周期为6h以下的小尺度涡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25.
26.
27.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东京湾两年度不同季节海水分光反射率与叶绿素浓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浓度C与两谱段分光反射率之比Rw(λj)/Rw(λj)具有幂函关系C=A[Rw(λj)/Rw(λj)B。两者的对数显示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即logC=logA+Blog[Rw(λj)/Rw(λj)]。负相关系数达0.99。相关方程之一为C=3.329[Rw(520)/Rw(550)]-1.384(1987年6月初).在梅雨季节之后,相关方程为C=12.68[Rw(520)/Rw(550)]-2.010(1988年8月)。这表明了海湾或混浊的沿岸水质,在叶绿素浓度算法中,统计参数A和B的确立,要基于不同季节不同水质的现场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29.
利用1953—2012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温度资料,对金华本站霜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初霜日期、终霜日期、霜期分别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最高温度和月平均最低温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近59 a冬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近59 a金华本站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24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8日,多年平均霜期为105 d;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均存在10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90年代以来,初霜日期显著推迟、终霜日期显著提前、霜期显著缩短;2005年前后,金华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和霜期均发生了不显著的突变现象;初霜日期、终霜日期分别与当年11月、次年3月的各温度因子的相关性最好;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半年的平均气温显著增暖,突变点是1994年。 相似文献
30.
中国建设用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建设用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地区建设用地面积、GDP、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会驱动自身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且会带动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进行修正。计量模型检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影响不甚显著。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与优化已迫在眉睫,从长远看来,提高城市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