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195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61.
以美国EPA TO-13A标准为基础,研究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方法,对内标的选择、数据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对替代物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内标物和目标化合物的响应衰减相关性、响应因子等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内标物,BghiP、DBahA、IP、COR的内标物由EPA方法TO-13A中的d10-AC改为d10-PYL,并考查了7天内测试数据的稳定性和365件分析样中替代物回收率。该分析方法的仪器检出限为8~12 pg,目标化合物日常校准测定平均误差为-11.21%~12.12%,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4.12%~14.27%。替代物的回收率为64.35%~127.94%,平均回收率为76.95%~79.71%,相对标准偏差(RSD,n=365)为7.15%~9.66%。方法数据的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替代物的回收率等参数符合美国EPA要求,可用于批量或连续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18种PAHs。  相似文献   
862.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 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组成与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残体碳总贮量为510.09~639.7 gC/m2,农田和草地分别为71.4 gC/m2和169.65 gC/m2,人工林为503.75 gC/m2。天然林地上残体碳年形成量为63.48~485 gC/(m2.a)、地下为267.8~314.3 gC/(m2.a),人工林地上为203.7gC/(m2.a)、地下为187.2 gC/(m2.a),农田地上为47.8 gC/(m2.a)、地下为106.4 gC/(m2.a),草地地上为98.3 gC/(m2.a)、地下为147.3 gC/(m2.a)。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或草地,残体碳库贮量及形成量减小。  相似文献   
863.
成都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成都市能源结构及产业布局的分析,对可吸入颗粒物来源进行了定性识别和分类,确定了对可吸入颗粒物可能产生贡献的源类的化学成分谱,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对成都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进行定量解析,确定了成都市PM10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64.
河流颗粒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对评价河流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水平的4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适用于Igeo法和SEF法评价我国河流颗粒物重金属污染水平的评价参比标准值;并应用这些方法对我国部分河流颗粒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65.
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9~10月在长江采集悬浮颗粒物样品,应用改进后的SEDEX法对磷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生磷灰石磷是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涪陵至万州江段,碎屑磷灰石磷的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香溪至葛洲坝下江段,弱吸附态磷和有机磷含量较高,碎屑磷灰石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浮游植物生长及泥沙粒径的影响;城陵矶至大通江段,有机磷、碎屑磷灰石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弱吸附态磷含量较低,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泥沙粒径和洞庭湖输入的影响.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占颗粒态磷的45.6%,长江上游水体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较低,下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66.
方建勇  陈坚 《沉积学报》2011,29(4):761-766
2009年3月28—29日在九龙江河口区采用自制沉积物捕获器分层收集沉降颗粒物,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和ICP—MS分析,并研究了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结果表明:各站各层沉降颗粒物类型以生物和矿物颗粒为主,絮凝体类型各站各层有所不同。各站各层之间粒度参数的变化主要是受絮凝作用的影响所致,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在各海域...  相似文献   
867.
杉木人工林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及化学组成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里采用网袋法进行杉木细根(按直径大小分成0~1 mm、1~2 mm、2~4 mm 3个级别)分解研究.在为期720天的时间里,网袋中所有细根分解均表现出2个快慢不同的阶段:细根在前期分解速度较快,3个径级干重年(360天)损失率分别达54.8%、41.2%和38.2%;后期分解速率显著下降.3个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皆呈现N浓度上升、P浓度变化平缓、K浓度下降趋势.细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0~1 mm、1~2 mm径级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变化平缓,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2~4 mm径级可萃取物、酸溶性物质浓度呈下降趋势,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与其底物中初始的P、K、可萃取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P比、酸不溶性物质/N、酸不溶性物质/P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68.
竹鸡顶铜矿是中国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的典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于花岗细晶岩体内,目前已圈定3个规模较大的含铜矿花岗细晶岩体,铜矿最高品位达11.42%。花岗细晶岩体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U等低场强元素含量相对富集,而Ba、Nb、Sr、P、Ti则明显亏损,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呈现中等负Eu异常的特点。认为该区岩浆可能起源于中下地壳,形成于滞后型火山弧环境。围岩蚀变特征及次生氧化带的垂直分带特征均显示出类斑岩型铜矿床的特征,Cu-Mo综合异常明显较弱,而Pb-Zn综合异常相对较强,推断竹鸡顶铜矿为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地表处于含矿斑岩体的顶部,主矿体可能还有一定的埋藏深度。矿床除铜富集外,可能还有锌、铋、钴、砷等的富集。  相似文献   
869.
吉林省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排放源成分谱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吉林省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排放源源成分谱数据库,保障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排放源(道路尘、扬尘、建筑尘、土壤风沙尘、燃煤锅炉尘)的无机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市、白城市、通化市和四平市4个城市排放源成分谱组分含量虽有不同,但主量成分均为地壳组分;SiO2含量在土壤风沙尘中最高,道路尘中最低,Ca含量在建筑尘中最高。元素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道路尘元素Pb的富集贡献较大,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扬尘元素Pb、Zn、As有较高富集,具有道路尘、燃煤锅炉尘特征;建筑尘元素Ca富集显著;土壤风沙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主要为自然源贡献;燃煤锅炉尘中元素As富集因子>60,属极强扰动。  相似文献   
870.
济宁市是位于华北平原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工业城市,为研究其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在市区的3个站点进行了PM2.5的同步滤膜采样。采样期为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1月31日,涵盖非采暖期和采暖期(自2019年11月15日始),共270个小流量滤膜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秋、冬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8.9±48.8)μg/m3,采暖期PM2.5质量浓度(107.1±52.8)μg/m3显著高于非采暖期(77.4±27.8)μg/m3。PM2.5的化学组成以二次无机气溶胶、有机碳和元素碳为主,占比分别为52.4%、10.9%和7.5%。S、Cl、K、Ca、Fe和Si元素平均质量浓度之和占元素总平均质量浓度的78.8%,是PM2.5中的主要元素。采暖期PM2.5的主要化学组分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采暖期。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占比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