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61.
《岩土力学》2016,(1):219-228
岩体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是影响岩体裂隙网络等效渗透性的重要因素。首先回顾了单裂隙中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对其过流能力的影响;然后基于逆Broyden秩1拟牛顿迭代法求解控制裂隙内流体流动的非线性方程组,研究岩体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对离散裂隙网络(DFN)等效渗透性的影响;最后,基于两种不同边界条件,对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内流体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水力梯度较小(0.5)时,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对离散裂隙网络渗透性的影响很小;当水力梯度较大(0.5)时,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对离散裂隙网络渗透性的影响随水力梯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在两种边界条件下,当水力梯度在0.1~10.0之间时,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对离散裂隙网络过流能力的最大影响分别为18.1%和27.5%。所以,当水力梯度较大时,需要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渗流计算中考虑裂隙粗糙度和流体惯性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2.
裂隙岩体在天然地质因素和人工扰动作用下处于加卸载环境是普遍存在的,裂隙面的几何特征和加卸载环境对裂隙渗流特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不可忽视。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热-流-固三场耦合渗流试验系统,开展了应力加卸载作用下不同粗糙度裂隙岩芯试件的渗透试验,自主开发程序将激光扫描裂隙面的三维形貌信息导入到ABAQUS软件,模拟应力作用下的粗糙裂隙渗流。试验和数值模拟一致表明,粗糙裂隙的宽度和渗透率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载荷的增加,裂隙接触刚度增大,裂隙的宽度和渗透率对载荷变化的敏感性降低;由于点接触产生的塑性变形不可恢复,卸载阶段的裂隙宽度和渗透率增加幅度减小,且小于加载阶段同载荷条件下的宽度和渗透率;裂隙渗透率、宽度与粗糙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粗糙度越大,接触应力分布越不均匀;裂隙内流场符合群岛流,粗糙度越大群岛流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3.
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砾石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与砾石粒径、砾石覆盖度和自由风速有关,Bagnold的1/30定律和其它有关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粗糙元高度的固定比例对砾石床面都不适用。在各种一定砾石覆盖度条件下,砾石床面的Z0随自由风速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在各种一定自由风速条件下,Z0随砾石覆盖度C的变化遵循二次曲线:Z0=F1+F2C+F3C1.5+F4C2,砾石覆盖度为40%~75%时,Z0达到最大值。建立了包含自由风速和砾石覆盖度两个因子的Z0的双因子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64.
山区林地粗糙度的推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复杂地面森林冠层的动量、潜热和粗糙参数以及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M)、热量总体输送系数(CH)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CE)的参数。使用最大相关法计算本地风的粗糙度Z0M与零通量面d0M,同样结果较满意。在假设θS=θRAD的情况下计算水汽粗糙度Z0H,表明斯坦顿系数S-1t=ln(Z0M/Z0H)/K比过去的调查结果大。温度的零通量计算结果为d0H=(11.9),该值与d0M值(=12.8)相近。通过修改后方程计算表面湿度参数α,表面湿度参数α的值为0.61,该值与冠层的相对湿度相近。因此α的值可以用冠层顶部的相对湿度来计算。计算森林区粗糙度的方法和模型可推广应用到黑河流域。  相似文献   
165.
以石嘴山矿西翼采区为研究背景,通过三轴应力作用下岩石单裂隙渗流试验、裂隙开度与有效压力关系试验和大尺度岩石表面粗糙度量测试验,结合渗流力学基本理论,揭示了三维应力下单裂隙粗砂岩渗流规律,建立了有效压力、裂隙开度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式,以期丰富裂隙岩体渗流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6.
利用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本部BJ观测点2014年6-8月的近地层观测资料,结合CLM4.5陆面模型,探究空气动力学粗糙长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热力学粗糙长度参数化方案的改变对陆面能水平衡的模拟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且探讨了粗糙度及植被状态指数影响陆面能水平衡模拟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1)CLM4.5默认的热力...  相似文献   
167.
本项研究试验了人工放散的蜈蚣藻(Grateloupia asiatica)与多管藻(Polysi phonia urceolata)孢子及其幼苗在不同粗糙度的附着基上的附着数量、三叉仙菜(Ceramium kondoi)、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和尾孢藻(Urospora penicilli formis)在海水中自然附着幼苗在不同粗糙度的附着基上的附着数量;还试验了不同粗糙度附着基上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对自然附着酸藻和尾孢藻的幼苗数量的影响。试验方法是以市售塑料扎带模拟表面粗糙度不同的人工藻礁,使人工刺激后释放的海藻孢子附着在其表面后,吊挂于海中使孢子萌发;空白附着基吊挂于海水中使海藻繁殖体(孢子、合子或受精卵)附着并萌发生长。以普通海泥、高温灭活海泥、底栖硅藻3种不同沉积物覆盖于人工附着基表面,统计各种沉积物在各种粗糙度的附着基上海藻幼苗数量。结果表明,对于无鞭毛的繁殖细胞(蜈蚣藻、多管藻和三叉仙菜的孢子,假根羽藻的合子、酸藻的受精卵)萌发成的幼苗数量受附着基粗糙度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两者呈正相关。而萌发自游动孢子的尾孢藻,附着基的粗糙度影响不显著。3种沉积物中,高温灭活的海泥更有利于尾孢藻和酸藻的附着。  相似文献   
168.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双极化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经验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新的综合粗糙度参数Rs=S2/L(1/2)来描述地表粗糙状况,将两个粗糙度参数均方根高度S和相关长度L合二为一,因而模型的未知量仅为Rs与法向菲涅尔反射系数Г0。基于AIEM模型数值模拟,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与Rs、Г0的经验关系,并利用两个极化的微波数据同时反演得到粗糙度参数Rs和Г0,进而得到地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表明,该模型反演的土壤水分与地表实测值相关性较高(R2=0.681,RMS=0.043),在土壤水分反演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9.
土壤水分是气象预报、农情监测及水文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土壤水分。本文分析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前人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土壤的微波辐射特性,通过双波段(C、Ku)微波辐射计对不同水分、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土壤微波辐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土壤湿度与微波发射率、土壤粗糙度与微波遥感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建立了土壤湿度与微波发射率、粗糙度与微波遥感指数间的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0.
几种典型戈壁床面风沙流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不同材料覆盖的戈壁床面风沙流特性风洞模拟实验,发现对于棱角状砾石戈壁床面,地表动力学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而卵石床面,地表动力学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戈壁床面风速随高度的分布同样满足对数规律,棱角状砾石床面对风速的减弱程度相对于卵石床面更趋于显著。沙粒与戈壁床面棱角状砾石发生碰撞时其起跳高度增大,引起含沙量随高度分布不再满足流沙地表的指数衰减规律,而呈“象鼻效应”,出现拐点。戈壁地表输沙率与风速服从幂函数关系,但其幂指数远大于流沙地表。输沙率与风速之间幂函数关系中幂指数的取值主要受控于地表粒度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