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50篇 |
免费 | 2422篇 |
国内免费 | 20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31篇 |
大气科学 | 1471篇 |
地球物理 | 2445篇 |
地质学 | 5137篇 |
海洋学 | 1236篇 |
天文学 | 461篇 |
综合类 | 2091篇 |
自然地理 | 58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3篇 |
2023年 | 869篇 |
2022年 | 1110篇 |
2021年 | 1224篇 |
2020年 | 856篇 |
2019年 | 1068篇 |
2018年 | 704篇 |
2017年 | 811篇 |
2016年 | 865篇 |
2015年 | 980篇 |
2014年 | 1367篇 |
2013年 | 1016篇 |
2012年 | 1176篇 |
2011年 | 1161篇 |
2010年 | 1096篇 |
2009年 | 1158篇 |
2008年 | 1107篇 |
2007年 | 958篇 |
2006年 | 821篇 |
2005年 | 770篇 |
2004年 | 705篇 |
2003年 | 698篇 |
2002年 | 654篇 |
2001年 | 535篇 |
2000年 | 416篇 |
1999年 | 345篇 |
1998年 | 283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02篇 |
1995年 | 187篇 |
1994年 | 178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06篇 |
1990年 | 108篇 |
1989年 | 100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澜沧江中游某崩塌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崩塌堆积体范围内布置有公路、缆机平台、电站进水口等重要建筑物。其变形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安全以及电站的运行。因此,文章在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形空间效应作系统的地质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应用FLAC-3D快速拉各朗日差分程序对其空间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口转向及变形收敛特征使得堆积体下部形成一个“支撑拱”,从而阻碍了上部堆积体向下部的变形与位移,利于堆积体的稳定;同时,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堆积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其位移矢量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且变形主要分布在1360~1650m高程;变形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表现出后缘压缩固结,中部滑移,前缘受阻压缩的位移特征。纵向具有明显的收口效应;横向上比较来看,也存在变形受阻的收口特征;收口范围主要集中在1330~1440m高程范围。 相似文献
72.
73.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现今构造块体边界断层上表征剪应力及法向应力等综合影响的危险度分布.结果表明,上、中地壳层危险度分布中危险度较高的地段多数与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七级以上大震区域基本一致.包括2008年汶川8.0级等大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分别对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两种不同构造格局进行试算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分层与物性明显变化对汶川大震的孕育发生均起了关键性作用.计算得到的应变率强度分布图可见,高原东部整个边缘地带均接近应变率强度的陡变带.其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陡变最为明显,西侧应变率强度是东侧的近4倍,而且断裂带东侧应变率强度等值线衰减比西侧快.反映了汶川大震逆冲型发震断层地区独特的特征.此外,由计算得到的应变能密度分布图可见,龙门山断裂带在上、中地壳层中均位于宽度相同、其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的高应变能密度带中,在上地壳层这个带的东西两侧则是应变能密度较低的地区,而在中地壳层,其强度在断裂带东侧逐渐向东衰减,西侧应变能密度高,而东侧应变能密度较低.表明在印度板块强烈推挤作用和高原各构造块体相互制约及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特殊构造环境中,高原地壳物质向东水平运动,受到龙门山断裂带东侧介质刚性强度较大的四川盆地阻挡,使得汶川大震发震断层在大震前已积累了相当水平的应变能,并同时处于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4.
对地下空间的测量是地下空间普查的重要环节,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地下空间测量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地下空间基准,常规的测量是通过联系测量的方法,将地上空间基准引测到地下。但是对于狭窄的地下空间,常规的测量方法则很难或者无法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使用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量方法,测站间通过公共部分进行连接,能够很好地进行空间基准的传递。同时,该方法的外业作业效率更高,采集的数据、信息更加全面。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地对狭窄地下空间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75.
为进一步适应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基于地价梯度模型和空间插值方法,以地价为指示指标,对南京、扬州同城化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以揭示同城化空间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1)以城际铁路为代表的快速交通对同城化推动效应明显,以南京为代表的强中心城市辐射范围扩大,扬州等弱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相对收缩。(2)不同时速城际铁路对同城化空间格局影响的一般规律为:时速越快,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越高,同城化程度越高;同一时速下,距中心城市越近,同城化程度越高;时速提升存在边际效应,表现为城际铁路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张有阈值极限。(3)随着中心城市互动的日益紧密,同城化空间格局将沿着单轴、多轴、网络形态逐渐演进,应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城镇组团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的同城化网络。 相似文献
76.
77.
地下管线的数据采集和建库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文提出了针对目前非开挖敷管数据三维数据采集和整理结合CAD进行三维成像的思路,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实现地下管线的系统高效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78.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段,气候变化对其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影响到我国区域生态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基于1961-2016年CN05.1格点气温、降水、风速数据以及1981-2020年GLEAM V3.5a实际蒸发数据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过去近60年的关键气候要素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温显著上升,气温变化趋势达0.34°C·(10a)-1,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其中黑河区域玛曲县及周边地区的升温最为剧烈。(2)区域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变化趋势为9.3 mm·(10a)-1,春夏季增速相对较快,冬季最慢,增长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西部少雨干旱地区增长显著,东南部多雨湿润地区则有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3)风速在20世纪70年代初经历异常上升后便持续下降,风速变化趋势为-0.11 m·s-1·(10a)-1,在空间上大部分地区都减少,尤其是北部大通河区域。(4)实际蒸发量显著上升,增长趋势达11.89 mm·(10a)-1 相似文献
79.
80.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