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99篇 |
免费 | 2439篇 |
国内免费 | 7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00篇 |
大气科学 | 784篇 |
地球物理 | 1510篇 |
地质学 | 2832篇 |
海洋学 | 742篇 |
天文学 | 308篇 |
综合类 | 1593篇 |
自然地理 | 46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373篇 |
2023年 | 623篇 |
2022年 | 805篇 |
2021年 | 898篇 |
2020年 | 714篇 |
2019年 | 751篇 |
2018年 | 502篇 |
2017年 | 592篇 |
2016年 | 649篇 |
2015年 | 758篇 |
2014年 | 1058篇 |
2013年 | 821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855篇 |
2010年 | 839篇 |
2009年 | 855篇 |
2008年 | 818篇 |
2007年 | 688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579篇 |
2004年 | 532篇 |
2003年 | 482篇 |
2002年 | 466篇 |
2001年 | 329篇 |
2000年 | 253篇 |
1999年 | 205篇 |
1998年 | 194篇 |
1997年 | 154篇 |
1996年 | 137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108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83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莫洛金斯基公式用于X,Y,Z到B,L,H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同心相似椭球的特性,对莫洛金斯基公式进行改化,成功地解决了由X,Y,Z到B,L,H的转换。 相似文献
73.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不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4.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探讨我国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现实和已具备的条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5.
为了更好地展示工业时代的空间组织模式,给出了一个包括时空背景、组织主体、组织客体、要素组成、要素状态、空间效率和技术7个部分的概念性框架;以该框架为基础,逐步分析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空间组织其他6个部分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个判定空间组织效率的新视角。研究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导致了传统空间组织模式的根本性重构,其对空间组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过去的30多年间,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显著,这也证明了其作用下空间组织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76.
PM2.5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造成雾霾天气.本文基于2016年四川省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数据,对2016年四川省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四川省PM2.5浓度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部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东南部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差的趋势;时间分布呈现夏季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冬季PM2.5浓度较高、空气质量较差的趋势,从而得出四川省PM2.5浓度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分布图. 相似文献
77.
78.
An obviou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early and the late stages of the middle Eocene rifting in the ZhuⅠ Depression,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aleogene source-to-sink system, has recently been foun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eismic,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in the study area, we argue that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controls the basic elements of source-to-sink system, such as basin landscape, material source supply, transportation direction and sedimentary style, and affects the deep Paleogene reservoir conditions.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two typical source-to-sink models: source migration and fault transform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lated to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commonly interpreted by two typical source-to sink models: source migration and fault transformation. The main source of the source migration model migr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dimentary boundary, accommodation space and depositional style change accordingly, forming a favorable superimposed and contiguous reservoir target;the supply,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provenance in the fault transformation model change orderly in time and space, forming the compound of co-existing fan-delta-beach sedimentary system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have strong zo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to sink system and sand-controlling model under the control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fin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Paleogene. © 2021,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79.
现阶段国内较为常用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实现高程拟合都需要点位的大地经纬度和水准高程信息,而在重力场研究领域则需要点位的地心坐标信息。通过设计实验对三种获得地心坐标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大地水准面模型法的转换精度最高,前提是需要转换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两步法的转换精度较大地水准面模型法略低,但与其转换精度非常接近;一步法的精度最低。 相似文献
80.
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本文以房屋面积、设施条件、建筑年代和社区类型来衡量流动人口住房质量,运用空间统计工具探讨了中国310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动人口住房整体水平虽不及本地居民,但差距并不悬殊;② 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空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高,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在住房质量4个方面各有劣势;③ 按照行政等级和规模等级划分,中等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最好,超大城市住房质量最差;④ 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各指标高、低值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⑤ 流动人口个体(内部特征)和流入地(外部特征)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作用于不同的方面;⑥ 中小城市和大城市流动人口住房质量的决定因素及作用强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