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24篇 |
免费 | 1707篇 |
国内免费 | 13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43篇 |
大气科学 | 1163篇 |
地球物理 | 1869篇 |
地质学 | 3692篇 |
海洋学 | 1143篇 |
天文学 | 385篇 |
综合类 | 2022篇 |
自然地理 | 56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0篇 |
2023年 | 809篇 |
2022年 | 1044篇 |
2021年 | 1190篇 |
2020年 | 785篇 |
2019年 | 1017篇 |
2018年 | 649篇 |
2017年 | 774篇 |
2016年 | 806篇 |
2015年 | 886篇 |
2014年 | 1317篇 |
2013年 | 970篇 |
2012年 | 1096篇 |
2011年 | 1059篇 |
2010年 | 985篇 |
2009年 | 1058篇 |
2008年 | 1047篇 |
2007年 | 903篇 |
2006年 | 789篇 |
2005年 | 767篇 |
2004年 | 678篇 |
2003年 | 688篇 |
2002年 | 619篇 |
2001年 | 450篇 |
2000年 | 315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28篇 |
1997年 | 202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33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110篇 |
1992年 | 93篇 |
1991年 | 79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9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72.
A dual channel difference (DCD) method is applied to detect nighttime sea fog/stratus over the Huanghai Sea using the infrared (IR) data of shortwave (3.5–4.0 μm) and longwave (10.3–11.3 μm) channels from the 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 (MTSAT)-1R, i.e., shortwave minus longwa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LTD). Twenty-four sea fog events over the Huanghai Sea during March to July of 2006 and 2007 are chosen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value of SLTD for nighttime sea fog/stratus detection, and ... 相似文献
73.
74.
对地下空间的测量是地下空间普查的重要环节,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地下空间测量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地下空间基准,常规的测量是通过联系测量的方法,将地上空间基准引测到地下。但是对于狭窄的地下空间,常规的测量方法则很难或者无法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使用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量方法,测站间通过公共部分进行连接,能够很好地进行空间基准的传递。同时,该方法的外业作业效率更高,采集的数据、信息更加全面。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量方法能够很好地对狭窄地下空间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75.
为进一步适应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基于地价梯度模型和空间插值方法,以地价为指示指标,对南京、扬州同城化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以揭示同城化空间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1)以城际铁路为代表的快速交通对同城化推动效应明显,以南京为代表的强中心城市辐射范围扩大,扬州等弱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相对收缩。(2)不同时速城际铁路对同城化空间格局影响的一般规律为:时速越快,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越高,同城化程度越高;同一时速下,距中心城市越近,同城化程度越高;时速提升存在边际效应,表现为城际铁路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张有阈值极限。(3)随着中心城市互动的日益紧密,同城化空间格局将沿着单轴、多轴、网络形态逐渐演进,应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城镇组团比较优势,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的同城化网络。 相似文献
76.
77.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段,气候变化对其水资源时空分配的影响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影响到我国区域生态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基于1961-2016年CN05.1格点气温、降水、风速数据以及1981-2020年GLEAM V3.5a实际蒸发数据分析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过去近60年的关键气候要素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温显著上升,气温变化趋势达0.34°C·(10a)-1,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其中黑河区域玛曲县及周边地区的升温最为剧烈。(2)区域降水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变化趋势为9.3 mm·(10a)-1,春夏季增速相对较快,冬季最慢,增长趋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西部少雨干旱地区增长显著,东南部多雨湿润地区则有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3)风速在20世纪70年代初经历异常上升后便持续下降,风速变化趋势为-0.11 m·s-1·(10a)-1,在空间上大部分地区都减少,尤其是北部大通河区域。(4)实际蒸发量显著上升,增长趋势达11.89 mm·(10a)-1 相似文献
78.
79.
80.
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中国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揭示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矢量缓冲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剖析了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乡村旅游重点村总体呈“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省际空间密度分层特征明显,“双核心—环核群—带状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突出。②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域间呈冷点分散、热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③ 6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呈一高五低、分异鲜明的类型特征。④ 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交通配套、景区资源、政策环境五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客源市场距离及交通通达距离是负向影响因素。⑤ 各类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各异,与村落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