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印心石屋匾     
项长兴 《地质学刊》2004,28(3):169-169
南京市长江路 2 92号的总统府大院内 ,西侧为煦园 ,园内东南有个桐音馆 ,匾额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题写。桐音馆前后假山环绕 ,奇峰异石 ,千姿百态 ,西南面有鸳鸯亭 ,北有“印心石屋”。“印心石屋”位于假山中部 ,为石刻横匾。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 ,两江总督陶澍晋京 ,觐见同治皇帝奏报政务后 ,讲述湖南家乡“有石出于潭心 ,方正若印 ,名曰印心石” ,及幼年随父“结屋读书之上”之事。道光皇帝很感兴趣 ,即御书大小两方“印心石屋”匾额 ,赠给陶澍 ,陶澍即在两江总督署内刻石 ,置于假山石通道边。匾额宽 3 15m ,高 1 13m ,厚 0 31m …  相似文献   
32.
《天象列次分野之图》初刻于1396年,人们常将其与1247年的《苏州石刻天文图》相比较,认为它是继《苏州石刻天文图》之后,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石刻全天星图。但其命运之跌宕起伏,后世影响之巨,却堪称世界星图之冠。  相似文献   
33.
《中国地名》2011,(10):54-54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4.
酸雨危害和渗水危害是石刻区普遍存在的两大病害。本文分析论述了大足县境酸雨多年分布特征,降水PH值与气象要素、大气质量的关系及酸雾的形成条件,并根据多年监测分析资料,论证了造象岩壁主要受酸雨雾影响的各类风化产物可溶盐水化学特征及可溶盐类型的变化规律,总结出酸雨不同作用条件下岩壁风化破坏特点,可作为防酸雨风化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三维激光扫描作为一项的获取实物三维空间数据的新兴测量技术,以其限制少、精度高、速度快特点,广泛应用到工程领域中。摩崖石刻类石质文物在勘察和保护设计过程中,崖面的节理裂隙对文物病害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影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及其后处理成果,查明崖面节理裂隙的分布、产状和间距,对于研究文物病害产生原因,提出合理的文物保护措施和治理建议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石质文物病害产生原因,以及节理裂隙在其中的作用,辅以工程实例,探讨了三维激光扫描在摩崖石刻类石质文物地质勘察中查明节理裂隙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6.
石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文字载体之一,在中华古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记载和保留着丰富的史料,其中也有大量关于田亩地籍方面的内容。清末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在绍兴县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上,发现东汉建初年间的摩崖石刻(公元25年),距今已有1980多年,摩崖上共刻有22个隶书卷文:“昆第六人,共买山地,  相似文献   
37.
无人机遥感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技术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等平台,利用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简便高效、较高精度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表面精细几何纹理获取与三维重建的技术流程,对建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精度和实用性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较好地满足了文物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全方位、近距离面向公众做三维展示;结果带有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作为三维GIS平台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源。  相似文献   
38.
桂林摩崖石刻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不仅拥有甲天下的山水名胜和凭依自然山水兴造的古代城市建筑,而且拥有早自南朝下至明清与民国的历代摩崖石刻、壁书1643件、造像602尊。这些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石刻壁书和造像与桂林自然山水名胜相得益彰,具有历史悠久、代有佳作、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分布普遍的特点,拥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摩崖石刻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39.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12):60-60
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数百年来在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每逢特定天气的夜晚,位于村中灵济宫御碑亭内的石碑就会“流血”。亲眼目睹石碑“流血”的村民并不多,但是,在托着石碑一形似大龟的石刻动物背上,一缕缕红色的“血筋”却清晰可见。莫非石碑真的会“流血”?为何会留下“血丝”?80多岁的村民林依伯,是少有几个亲眼目睹石碑流血的人之一。十几年前一个初夏之夜,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一场暴雨随即袭来。大雨整整下了两天,到第二天晚上,逗留于灵济宫的林依伯突然发现,灵济宫内石碑的龟趺背上居然布满了鲜红的水珠,这些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