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63篇 |
免费 | 1396篇 |
国内免费 | 3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21篇 |
大气科学 | 426篇 |
地球物理 | 721篇 |
地质学 | 1304篇 |
海洋学 | 614篇 |
天文学 | 219篇 |
综合类 | 769篇 |
自然地理 | 4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248篇 |
2022年 | 316篇 |
2021年 | 460篇 |
2020年 | 371篇 |
2019年 | 426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406篇 |
2016年 | 421篇 |
2015年 | 419篇 |
2014年 | 643篇 |
2013年 | 481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567篇 |
2010年 | 450篇 |
2009年 | 504篇 |
2008年 | 574篇 |
2007年 | 409篇 |
2006年 | 382篇 |
2005年 | 376篇 |
2004年 | 295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66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213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160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44篇 |
1995年 | 136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111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61年 | 4篇 |
1957年 | 5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叙述了RTK技术在沛县新城区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分析说明:RTK的测量精度完全能够满足1:500地形测图图根控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2.
通过工作实践 ,论述在城市建筑区使用纯航测方法成图是无法满足其精度要求的 ,如要满足 ,则必须采用诸如全野外数据采集等辅助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133.
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与日俱增的遥感数据,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影像分类成为遥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BV变换的遥感影像多步骤分类方法。L:地物的总辐射水平,集中反映了裸地的信息;B:地物的可见-红外光辐射平衡,是地面水分状况和水体存在的一个良好指标;V:地物辐射随波段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向量,能集中反映地面植被状况。多步骤分类法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能克服类别之间的互相影响,从而提高分类精度。文章结合LBV变换和多步骤分类法的优点对影像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且能达到良好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34.
不同含水条件下板岩力学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南水北调西线的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泡水条件下的三轴压缩实验,通过引入相对吸水率的定义,分析了吸水率变化对岩石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等力学参数的影响,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试样发生变化的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板岩在泡水后三轴抗压强度发生降低,最大降低辐度达46 %左右,抗压强度随相对吸水率的变化可以用函数式来有效的描述;(2)在泡水后,板岩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随着吸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但由于板岩自身各向异性明显,规律性不是特别明显,只能近似用关系式来模拟;(3)理论分析证实:实际泡水条件下的岩样,在受力挤压后,会经历排水与不排水两种过程,随着吸水率的提高,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增大,验证了实验结果;(4)利用微观力学模型初步证实:泡水后板岩颗粒的吸水性与颗粒间毛细管力的减小是造成板岩泡水后发生软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5.
针对SDGSAT-1多谱段成像仪像速异速匹配的特点,提出基于时间对齐约束的在轨几何定标方法。为减少由于多谱段成像仪各片CMOS成像速度不恒定、不一致所造成的同影像行行时不一致对定标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时间对齐约束,采用基于探元指向角和安装矩阵的几何定标模型,综合利用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方法,对SDGSAT-1多谱段成像仪进行在轨几何定标。本文方法能将定标景对地定位误差从定标前约90km提升至优于0.5像素,配准误差优于0.3像素,测试景对地定位误差优于5像素,配准精度优于0.4像素。和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提升绝对定标精度,降低片间拼接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使多谱段成像仪内外部系统误差得到了精确的标定和补偿,较好地消除了内外几何成像参数误差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6.
将深度学习到时拾取、震相关联技术与传统定位方法联系起来,构建一套连续波形自动化处理与地震目录自动构建流程,对于高效充分利用地震资料,提升微震检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最新发展的迁移学习震相识别技术、震相自动关联技术,对长宁MS6.0地震震中附近21个台站震前半个月(6月1日—6月17日)的连续记录波形进行P、S震相识别、震相自动关联和初步定位,并应用传统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技术得到了长宁地震震前微震活动的绝对和相对定位目录.其中绝对定位目录能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匹配85%的人工处理目录,其发震时刻平均误差为0.36±0.07 s,震级平均误差为0.15±0.024级,水平定位平均误差为1.45±0.028 km,其识别的1.0级以下微震数目是人工的8倍以上,将长宁地震震前微震目录的检测下限提升至ML-1左右,证明了基于深度学习到时识取和REAL(Rapid Earthquake Association and Location,快速震相关联和定位技术)震相自动关联来构建微震目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我们的自动地震目录揭示了长宁MS6.0主震所发生的区域震前异常频繁的微震活动,以及与区域内盐矿注水井的关联性,更好地描绘了这些微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其空间活动性分布特征与长宁MS6.0余震序列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137.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 对朝鲜2006年、2009年和2013年的3次核试验进行相对定位.根据19个区域地震台和8个远震台的垂直分量波形资料, 计算了多种震相(P波、S波和LR波等)的互相关时差, 并由测量时差反演两两核爆的相对空间位置, 通过随机生成部分台站组合进行扰动实验以估算定位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 相对于朝鲜2009年核试验, 2013年核试验位于其南257 m、西385 m, 2006年核试验位于其南503 m、东2589 m.当扰动实验中随机选取的台站数目为20个时, 在95%置信度下, 朝鲜2013年和2006年核试验相对于2009年核试验的地表定位结果的不确定度约为150 m.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