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721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提出了一种共享内存环境下的并行质量引导相位解缠算法。首先,分析了相邻相位点质量值计算的内在关系,采用行、列数组保存中间结果消除梯度的重复计算;然后,按行进行计算任务分配,简化相邻窗口内的行、列均值计算;最后,通过OpenMP指令实现计算任务分配,完成质量图的并行计算。对于质量引导过程内在的并行性进行了分析,但受限于重复的线程启动和退出时间开销,难以体现速度优势。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和干涉合成孔径声纳(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INSAS)干涉相位图进行解缠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提高了相位解缠效率,为在实时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相位解缠精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伪距相位和STPIR组合的北斗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NSS周跳探测中,电离层残差法的适用性受数据采样间隔的影响较大,同时联合其它组合观测量进行周跳修复时,周跳修复方程组易出现病态解。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可靠的北斗三频周跳探测与修复算法,通过构造北斗三频电离层残差组合观测量,进行二阶历元间差分,基于三频伪距相位组合优选理论,选取适用于北斗三频数据的伪距相位组合,结合两种组合观测量,优选条件数较小的组合系数矩阵进行周跳修复,最后通过北斗三频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在数据采样间隔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构建的三个组合观测量可以探测出北斗三频原始数据中的所有周跳,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张奎  汪慧  宋瑞庆  盛耀彬 《遥感学报》2017,21(4):645-652
相位萃取技术可最小化多基线InSAR处理中干涉像对的去相关噪声,已成为雷达干涉测量研究领域中热点技术之一。本文首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专门针对小数据集的基于相位萃取技术的多基线InSAR处理流程。整个流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为称为预处理模块,通过图像配准、地形相位移除等操作生成相位萃取技术所需的零基线SAR图像堆栈。第二个模块首先基于多视像元生成相干矩阵,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相位萃取操作。然后,利用小基线集技术的思想在萃取相位上分离出各相位稳定点上的形变情况。为了保证结果可靠性,在这一模块中还加入了大气相位预估与移除的步骤。最后,该流程被应用到了5景拍摄于太原地区的PALSAR图像上。实验结果表明,相位萃取技术在小数据集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的相干性,这有利于多基线InSAR输出结果密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影像间显著的几何和辐射差异,多源遥感影像自动匹配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难点问题。首先引入具有光照和对比度不变性的相位一致性模型,并对其进行扩展,构建相位一致性的特征方向信息,然后借助于梯度方向直方图的模板结构,利用其特征值和特征方向,建立一种局部特征描述符——局部相位一致性方向直方图(local histogram of orientated phase congruency,LHOPC),最后利用欧氏距离作为匹配测度进行同点名识别。对四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试验,其结果表明,相比于尺度不变特征转换和加速鲁棒性特征算法,LHOPC能更为有效的抵抗影像间的辐射差异,提高了匹配性能。  相似文献   
995.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在低相关区由于受时间空间去相关的影响,无法得到有效应用。角反射器DInSAR方法能在长时间段内保持幅度和相位稳定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去相关的影响。但由于反射器在空间上一般形成不规则稀疏网络分布,在平地相位、高程相位计算及相位展开方法上都带来新的挑战。研究三角反射器的DInSAR技术,重点分析基于不规则离散点的最小费用流相位展开算法。对费用流算法权重的选择,通过分析残差的产生来源,提出以弧所穿越的边长度倒数作为弧费用的权重设置方法,解决费用流算法中具有相同费用路径的选择问题。最后将角反射器DInSAR技术应用于滑坡移动的监测,通过对140d时间段的监测,得到与实测值具有较好一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相位减伪距法只能探测出大周跳而对小周跳无能为力的问题,提出将相位减伪距法应用于双频载波相位周跳的探测与修复中。对采样率为1s、15s和30s不含周跳的观测值分别加入1周到40周不等大小的周跳,采用相位减伪距法分别对加入周跳的观测值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采样率为15s和30s的观测值仍然保持其优秀的大周跳探测能力,对采样率为1s的载波相位观测值则能够探测出小于1周的周跳,且其周跳探测分辨率能达到0.3周的高周跳分辨率。与其他周跳探测方法相比,该方法需要的信息量和计算量更小,效率高,算法易于计算机实现,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山区InSAR相位解缠困难的问题,在实现零中频矢量滤波的基础上,设计了DEM辅助的山区InSAR相位解缠方法。将原始干涉图与DEM模拟的干涉图做差分处理,获取条纹中心频率极低的零中频干涉图,再对零中频干涉图进行滤波和相位解缠处理;并将解缠结果和模拟干涉相位求和得到原始干涉图的解缠结果,从而减小相位欠采样和频谱混叠现象对干涉处理的影响,提高相位解缠性能。采用兰州地区和登封地区两套ENVISAT ASAR数据进行相位解缠实验,统计解缠百分比、解缠效率,以及零中频干涉图对应的相干图和常规干涉相干图构成的差分相干图的相干值均值,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对北斗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残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通过对一站多天、多站一天解的观测残差、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对观测残差的影响以及观测残差历元间的关系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北斗GEO卫星的伪距和相位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与测站的观测环境无关;伪距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的系统偏差具有常数特性;相位的无电离层组合观测残差的系统偏差与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准载波相位差分GPS具有下列优点:一方面它的定位精度仅次于载波相位差分,优于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可达到分米级精度。另一方面它具有伪距差分数据链的可靠性,优于载波相位差分数据链,这就确保大比例尺测图的精密性和可靠性。本文叙述了它的数学模型和实际作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Kueishan Tao (24°51′N, 121°55′E) is located at a tectonic junction of the fault system extension of Taiwan and the southern rifting end of the Okinawa Trough. A cluster of over 30 vents, at a water depth of about 10-20 m off the eastern tip of the tao emits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volcanic gases such as H2S. A sulfur chimney or mound, formed by condensation of the sulfur contained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 can usually be seen around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