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以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盐蒿滩、互花米草滩、光滩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沙蚕、泥螺和四角蛤蜊样品,测定其体内重金属Hg,As,Cd,Cr,Cu,Pb,Zn和Ni含量,并运用统计分析、金属污染指数(MPI)、单因子污染指数(Pi)、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BSA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各类底栖动物体内的含量分布不同,Cd在光滩四角蛤蜊中富集最多,Zn在互花米草滩沙蚕中富集最多,Hg,As,Cr,Cu,Pb和Ni均在光滩泥螺体内富集最多.盐蒿沙蚕、米草沙蚕、光滩泥螺和光滩蛤蜊MPI值分别为1.984,2.085,4.320和1.618.泥螺受污染程度最重,超出沙蚕和四角蛤蜊的2倍.沙蚕、四角蛤蜊体内Zn的积累量、泥螺体内As和Cu的积累量均高于沉积物.按照海洋贝类生物质量标准中的第一类指标对样品进行生物质量评价,发现研究区泥螺体内Cr,Cu和Pb含量均超过此标准,尤以Pb超标最为严重,污染指数Pi值达7.628.四角蛤蜊生物质量总体良好,除Cd和Cr超标,分别为海洋贝类质量标准的1.812倍和1.408倍外,其余元素均未超过标准.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别较大.生物类型比环境背景对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影响更大.研究区泥螺和四角蛤蜊体内的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国内其他区域的同种底栖动物.  相似文献   
102.
河流入海通量是河口海岸地区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貌与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以1957~2012年盐城海岸降雨量及主要建闸入海河流径流量等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M-K趋势检验、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建闸活动影响下小流域入海径流量的长周期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河口海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受到降雨量减少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近60年来入海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3×10~6 m~3(10 a)~(-1),径流量的季节性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以1965年为界,1965年前后时期的径流量统计特征差异显著。尺度变化方面,入海径流量具有多周期变化特征,其第一主周期为23.38 a,径流量及降雨量在不同周期尺度下表现出明显的"丰—枯"及"湿—干"交替震荡特征。此外,ENSO事件及河口建闸能够分别对入海径流量的年代际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产生影响。未来需结合气候及下垫面变化特征开展入海径流量预测及相关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103.
风暴潮是海岸带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区域风暴潮经济损失评估对区域产业经济布局、区域风暴潮减灾防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海岸带风暴潮承载体的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区域进行了对比分析。在研究中鲜明地提出了风暴潮区域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的概念,利用综合指数法结合感知器法对海岸带风暴潮经济评估和风暴潮灾度进行了探讨,并以江苏盐城海岸带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发现,CIISSEL值能较好的反映风暴潮的区域经济损失状况,D值的大小可以细化灾度的级别,当前,风暴潮的经济损失估值难点在于受灾体损失率的确定,通过试验的方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4.
2008年6月在苏北海滨湿地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了3个典型断面8个样点,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其中软体动物12种,占物种总数的57.1%;甲壳动物6种,占物种总数28.6%;环节动物2种,占物种总数9.5%;鱼类1种,占物种总数4.8%。结果显示:在光滩生境中,软体动物多以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泥螺(Bullacta exarata)及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为优势种,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亦有一定的数量。随着米草群落的侵入,软体动物中的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与环节动物中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则逐渐变成优势种。新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提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和丰富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米草的生长,米草群落中的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及多样性都会下降。可见,研究米草入侵对海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除了调查方法及时空因素外,还应考虑到研究样地互花米草入侵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05.
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滩涂面积和最独特的生态环境.盐城的优势在海、潜力也在海.自2006年起,提出沿海是盐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启动了新一轮的沿海开发.  相似文献   
106.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1992~2007年近15 a问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对土地需求的增加,江苏盐城滨海自然景观面积下降728.09 km2,人工景观面积增加735.18 km2;碱蓬滩、芦苇滩及草滩等自然湿地景观保留率偏低,向人工景观大面积转移,斑块数量下降,平均规模缩小,总周长减少,分维数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持续萎缩,破碎化程度增大;外来物种米草面积已达144.92 km2,占据射阳河至梁垛河之间大面积泥滩,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优势转移类型贡献率显示,近年来人类对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开发不断加强.参与区域环境改造活动强度在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07.
基于GIS的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1949—2006年9个时相的数据,运用GIS的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状的演化特征以及城市形态演化的各向异性进行分析。1984—2006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阶段,1949—2006年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经历了团块状形成期、星状出现期、星状发展期、圈层出现期;分析盐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8.
江苏盐城湿地遥感动态监测及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BERS、ETM、TM及MSS遥感数据,结合非遥感资料,提取了江苏盐城湿地资源信息,并采用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动态变化率、景观破碎化分析等方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江苏盐城湿地景观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近30 a研究区域总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但天然湿地在减少,人工湿地在逐年增加,湿地人工化程度不断加重;整个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仍有待改善;造成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盐城湿地中的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水文地貌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河口区和潮间带区;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利用1987年至2021年期间的7期遥感影像数据,研究河口区和潮间带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和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河口区和潮间带区景观的总体变化是自然湿地不断萎缩,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大,河口区一直以自然湿地为景观主体,潮间带区的景观主体在2002年转变为人工湿地;河口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大,景观优势度降低,自然湿地斑块分布稀疏且形状不规则;潮间带区人工湿地斑块形状规则,聚集度相对较好,景观多样性较差;人类活动是导致射阳河至梁垛河段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政策导向型的滨海湿地开发等人类活动致使研究区的自然景观演变规律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