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7篇 |
免费 | 551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篇 |
大气科学 | 874篇 |
地球物理 | 398篇 |
地质学 | 509篇 |
海洋学 | 194篇 |
天文学 | 123篇 |
综合类 | 240篇 |
自然地理 | 2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100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99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42年 | 5篇 |
1938年 | 2篇 |
1936年 | 7篇 |
1935年 | 4篇 |
193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矽卡岩-斑岩型W-Mo矿床流体包裹体与H、O、S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下扬子坳陷与江南古陆之间的过渡带上,近年来该区域内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鸡头山矽卡岩-斑岩型W-Mo矿、马头斑岩型Mo矿和百丈岩矽卡岩-斑岩型W-Mo矿是其中的三个代表性矿床。在鸡头山矿区和百丈岩矿区钨钼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体中,已有工程探明二者的深部都有斑岩型矿体存在;在马头矿区钼主要以含钼石英脉和辉钼矿细脉的形式赋存于近接触带岩体与围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L+V)为主,同时发育含子矿物包裹体(L+V+S)和CO2包裹体(L+LCO2+VCO2)。成矿流体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温度在350~500℃之间,深度约为1.5~2.5km,初始流体盐度为17%~25%NaCleqv,流体富H2O-CO2-CH4等气体,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分离出高盐度流体和富气相低盐度流体;中阶段温度在170~360℃之间,深度约为0.5~1.7km,盐度为2%~24%NaCleqv,富H2O-CO2-CH4-H2S等气体,流体混合作用使得大量钨、钼、铅、锌等金属沉淀成矿;晚阶段温度在100~160℃之间,深度在约0.6km以下,盐度范围为1%~10%NaCleqv,与成矿作用无关。含矿石英脉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共同指示,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大气水和建造水的混合,流体混合是区域钨-钼-铅-锌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2.
1 研究背景白鹤滩水电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水电站,其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水电站,具有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2021年4月,白鹤滩水库开始蓄水,正常蓄水最高水位可达825 m;2021年5月31日,白鹤滩水电站入选世... 相似文献
73.
耳石存是在于硬骨鱼类内耳 ( inner ear)的膜迷路 ( membrane labyrinth)内 ,主要由碳酸钙构成 ,起平衡和听觉作用的硬组织 ,内耳的椭圆囊 ( utriculus)、球囊 ( Sacculus)和听壶 ( lagena)中分别具有微耳石 ( lapillus)、矢耳石 ( sagittae)和星耳石 ( asteriscus)各一对。人们很早就发现耳石上存在年龄环 ,所以 ,与鳞片与骨组织一样 ,耳石常被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Pannella发现耳石上日轮的存在以来 [1] ,耳石日轮生长的研究成为国际鱼类生物学研究的新兴领域。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 ,人们进一步作了耳石的显微结构、微化学结构等其它方面… 相似文献
74.
陕西省近47a来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陕西省78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陕西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47a来陕西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18.4mm/10a,主要表现为春秋季降水的减少;降水日数的变化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3.2d/10a,主要体现在小雨和中雨事件频率的下降;但是平均降水强度总体呈微弱的增强趋势,主要原因是大雨和暴雨频次的增加。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雨日减少,但暴雨增多,强度增强,该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灾害也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5.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1997—2017年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降水日变化特征、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其天气背景。结果表明:1997—2017年研究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大雨雨量和雨日明显增加,降水呈增强演变。降水多见于6月,最大雨强为8.4 mm·h-1。降水量日变化呈多峰特征,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3:00,06:00是降水频次最多时刻。降水强度和降水频次对降水量作用不同,午后至前半夜强度大,频次少;而后半夜至清晨频次多,强度小。降水以短历时降水为主,其中1~3 h的短历时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率高达61.76%。日降水和小时降水的99百分位强度阈值分别为15.3 mm·d-1和6.0 mm·h-1,大于90百分位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贡献率近半。极端强降水天气发生在南疆盆地受北纬40°以南低槽、切变槽或弱的气旋式风场控制地区,南疆盆地提前增湿,民丰850 hPa比湿接近或超过10 g·kg-1的背景下,降水连续性较差,多中小尺度引发局地短时降水。 相似文献
76.
将中国境内1980~1993年ECMWF再分析日降雨量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CMAP候降雨量按16种方案整合后,再与实测资料做相关分析得出粗略的质量评估;并应用旋转主成分分析结合复变量莫莱特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就其在东亚季风区的空间模态和不同频率下变化的时间序列得出具体的质量评估。结果表明:由最好的整合资料算出的6个旋转空间模态与实测资料比较除顺序有所改变外二者惊人地相似,不仅其14 a日均降雨量和标准偏差借助遥感候降雨量较再分析数据大有改进(尤其在四川盆地),而且还保留了再分析日降雨量再现不同时间尺度下实测降雨量波动的能力。除周内波动有所不同外,与夏季风爆发和洪涝灾害关系密切的周际以上波动与实测资料大致相符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7.
78.
《冰川冻土》2012,34(2)
传统的度日因子模型很难分辨在结冻期土壤每日结冻和解冻的过程,而日小时积温可以区分正积温和负积温对土壤冻结过程的影响.利用北疆地区1951-2010年气象站数据和决策树算法,分析计算日小时积温及表层5cm和10cm土壤冻结状态数据及日小时积温对季节性冻土冻结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疆范围年小时正积温以每年平均160℃增长,而年小时负积温以每年平均153℃减少.季节性冻土发生冻结现象所需的临界值分布与北疆地区气候和土壤分布基本一致,但仍存在空间差异性.北疆地区5cm土壤结冻所需的日小时负积温为-50℃以下,而5cm到10cm土壤结冻所需日小时负积温的平均值差值为-15℃左右.与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作为土壤结冻判据相比,日小时积温临界值作为判据可获得较高的精确度.在昌吉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冻土的平均深度随着日小时负积温临界值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9.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Liu Huizhi Zhang Hongsheng Bian Lin'gen Chen Jiayi Zhou Mingyu Xu Xiangde Li Shiming Zhao Yijun 《大气科学进展》2002,19(1):73-88
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学特征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相似文献